如今的石材行業,正深陷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少從業者感慨:“那些從山里鑿出來的
石材,能扛住風吹日曬,卻扛不住一張張寫著‘下月付清’的欠條。” 在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行業里,欠款問題已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走進石材市場,昔日的繁忙景象已不復存在。曾經大家談論的是石材紋理、工程項目和工藝提升,如今話題卻幾乎清一色地轉向了“怎么把錢要回來”。有人為了追討一筆貨款,帶著律師多次奔波于工地之間,面對的卻是施工方的推諉;有人在開發商辦公室外蹲守數日,最終只換來一頓敷衍的飯局;更有企業因資金鏈斷裂,不得不將剛運到倉庫的優質石材低價拋售。“能回一點是一點,總比爛在手里強。”一位石材商無奈地說。這樣的場景,已成為行業常態。
石材行業本就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從荒料開采、設備投入,到切割打磨、運輸倉儲,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現金流支撐。過去,從業者普遍遵循“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則,靠品質和誠信贏得市場。可如今,講規矩的人反而成了最吃虧的一方。許多合作方以“資金周轉困難”“驗收未完成”等理由長期拖欠貨款。即便合同寫明“驗收合格即付款”,但“合格”的標準卻掌握在對方手中,一句“不符合預期”,就能讓款項無限期拖延。
事實上,能堅持到今天的石材企業,大多已歷經重重磨難。疫情期間,他們扛住了物流中斷、項目停工的沖擊;原材料漲價、人工上漲時,他們壓縮利潤、優化管理,勉強維持運轉。然而,當行業進入產能過剩、低價競爭、訂單銳減的新階段,一筆筆遲遲不回的應收賬款,卻成了壓垮他們的致命負擔。數據顯示,近年來石材行業應收賬款周轉率持續下降,不少中小企業因此資金斷裂,被迫關門。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普遍的欠款現象正在侵蝕行業的信用根基。當誠信經營得不到回報,當拖欠成為“潛規則”,越來越多從業者將對行業失去信心。長此以往,不僅會打擊從業者的積極性,還可能影響整個建材市場的穩定。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多方合力。
石材企業應增強法律意識,在合同中明確付款節點、驗收標準和違約責任,學會用法律手段維權。同時,相關部門也需加強監管,打擊惡意拖欠行為,推動建立商業信用評價體系,重建公平透明的交易環境。
唯有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基本規則重新回歸,讓每一分付出都能得到及時回報,堅硬的石材才能真正撐起行業的未來,也讓那些堅守者,重拾前行的信心。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