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之畔,汽笛悠揚,一艘艘滿載大理石的貨輪緩緩駛離云浮新港,沿著“黃金水道”奔向粵港澳大灣區,遠達全球市場;大路兩側,吊機林立,工人穿梭,石材如流水般裝卸運轉;不遠處的加工廠內,機器轟鳴,巧匠雕琢,天然石料在刀鋒與匠心的交織中蛻變為藝術品——這里是“百里石材走廊”的生動圖景,也是中國石材產業的重要樞紐。
在這片熱土的中心,云浮市云城法院河口人民法庭,正悄然書寫著司法服務產業的新篇章。石材網了解到,作為全省首個石材專業法庭,它以“小法庭”扛起“大擔當”,創新構建“行業+專業+法治”三位一體工作模式,為石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織就一張細密堅實的法治“防護網”。
庭會共建:為行業調解注入“法治動能”
“以前調解糾紛,憑的是人情和經驗,說服力有限;現在有法院指導,我們說話更有底氣了!”云浮市石材行業協會負責人感慨道。
過去,行業協會雖倡導“行業糾紛行業解決”,但因缺乏法律支撐,調解常陷入僵局,最終仍需訴至法庭。2024年3月,河口法庭與市石材行業協會簽署《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庭會共建協議》,正式打通訴調對接“最后一公里”。
法庭提供法律指引與裁判規則,協會發揮行業洞察與人脈優勢,行業專家“把脈”技術難點,法官“釋法”厘清權責邊界——多方協同,形成合力。機制運行以來,53宗涉企糾紛在訴前成功化解,實現“小事不出圈、矛盾不上交”,既減輕企業訴累,也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營商環境。
司法建議:從“治已病”到“防未病”
“熟人下單,微信確認,沒簽合同,結果貨款拖了兩年……”在一次企業回訪中,多位商戶道出痛點。
河口法庭敏銳捕捉到行業普遍存在的合同不規范、驗收標準模糊、交易憑證缺失等“小漏洞”,主動發出司法建議,并聯合行業協會編制《石材買賣加工承攬合同示范文本》《常見法律風險提示手冊》,推動行業自律與規范。
“現在客戶下單,我們都用標準合同,條款清晰,責任明確。”一位商戶說。數據顯示,相關履約糾紛同比下降13%,實現了從被動“治已病”到主動“治未病”的轉變,讓企業在法治軌道上安心經營。
多元聯動:奏響糾紛化解“協作曲”
面對復雜多發的涉企糾紛,河口法庭堅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多元解紛機制,開通“涉企綠色通道”,建立企業“對口聯絡”制度。
法庭聯動司法所、派出所、綜治中心、行業協會、網格員、人民調解員等多方力量,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2021年以來,共審理涉石材糾紛642件,其中通過調解、撤訴方式化解462件(含訴前調解193件),調撤率達72%,為800余家企業紓困解難,平均解紛周期縮短40%,真正實現“快調、快結、快履行”。
案例指引:照亮產業前行的“規則之路”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焙涌诜ㄍゾx典型案件,編印《司法護航石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手冊,向400余家會員企業發放,并開展“送法進企業”專題普法,覆蓋買賣、加工、勞務等全鏈條場景。
手冊聚焦“質量爭議如何認定”“加工誤差是否違約”等高頻痛點,將晦澀的法律條文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行業規矩”。一位企業負責人坦言:“這些案例就像‘操作指南’,讓我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該防?!?br />
數據顯示,類案調解成功率提升7.8%,裁判規則正逐步轉化為行業共識,推動市場從“經驗驅動”邁向“規則驅動”。
小法庭,大作為。從訴前調解到風險預防,從多元協作到規則引領,河口法庭以司法之力,打通產業發展的“堵點”、化解企業的“痛點”、防范經營的“風險點”,構建起全周期、閉環式的法治護航體系。
未來,云城法院將持續深化石材專業法庭建設,推動司法服務向產業鏈前端延伸、向企業需求貼近,助力云浮
石材產業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讓這條“百里石材走廊”煥發出更加璀璨的時代光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