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東南沿海,有一座城市不靠礦山,卻成就了世界最大的
石材集散地之一;它沒有天然石材資源,卻讓“南安制造”的石材鋪進了人民大會堂、北京飯店、中華世紀壇等國家地標建筑——這里,就是福建泉州南安,一座以“無中生有”之智、“鏈動天下”之勢,書寫產業傳奇的“世界石都”。
而這一切,都始于一個看似不可能的起點:南安,不產石。
一、“世界石都”的逆襲:從零資源到千億級產業集群
水頭鎮,南安石材產業的核心引擎。上世紀80年代,這里還只是安平橋畔的一個普通小鎮,村民以捕魚為生。如今,塔樓林立、機器轟鳴,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石材在此交匯,每年超1700家石材企業、25萬從業者共同編織著“買世界、賣世界”的貿易網絡。
“你在水頭找不到的石材,在世界上也找不到。”環球石材(福建)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凌輝自豪地說。自2006年落戶水頭以來,企業引進意大利、德國、日本的頂尖設備,建成集電腦水刀切割、智能加工中心于一體的現代化生產線,成為南安石材產業升級的縮影。
盡管自動化讓員工從近千人精簡至200余名,但公司堅持推行“利益共享”機制:全員繳納五險一金、年度體檢、技術比武晉升補貼……讓每一位員工共享發展成果。多年來,企業累計納稅超3億元,向當地學校、鄉村建設持續捐助,真正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共富”的雙向奔赴。
而在康利石材的展廳里,陳列著從人民大會堂到北京飯店的項目案例。公司行政經理吳培輝感慨:“水頭最吸引人的,是完整的產業鏈生態。大到整機設備,小到一個切割片,不出鎮就能配齊,效率極高。”這種“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產業協同,正是南安石材競爭力的核心密碼。
二、從漁村到工業重鎮:巷內村的共富樣本
如果說水頭是產業高地,那么巷內村則是南安石材崛起的微觀縮影。
30多年前,這里還是灘涂邊的小漁村,村民靠養殖海蠣為生。敏銳的巷內人嗅到了石材商機,紛紛外出打工、闖市場。1990年,村里集資征地,建起巷內工業區,點燃了創業的“星星之火”。
如今,由巷內人創辦的石材企業遍布全球:水頭68家、省外18家、海外6家,東升、華輝、鵬翔、新鵬飛等知名品牌皆由此發軔。
致富不忘鄉梓。2009年,企業家與鄉賢捐資820萬元成立南安首個村級敬老協會,每月為老人發放福利金,重陽節全村宴請;2015年,再捐830萬元建成現代化老人活動中心,圖書室、南音館、健身房、羽毛球場一應俱全,室外廣場還配有兒童樂園與黨建文化長廊。
為壯大集體經濟,2014年村集體聯合企業成立益群投資有限公司,村集體持股約11%,并通過出租閑置土地獲得穩定收益。近十年來,村財年收入持續突破300萬元,并將部分收益以福利金形式反哺村民。
“八成村民從事石材相關產業,不少已是‘石二代’。”巷內村黨總支書記王海泉動情地說,“我們的發展目標很簡單——村美民富。”近年來,村里投入資金新建道路、鋪設污水管網、翻修水閘、整治出海口,人居環境煥然一新,真正實現了“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良性循環。
三、強鏈補鏈:打造世界級石材生態圈
南安的奇跡,不僅在于“敢拼會贏”的閩商精神,更在于系統性的產業布局與前瞻性的轉型升級。
目前,南安已形成從礦山開采→加工生產→設計選材→工程應用→展示貿易→機械輔料的完整產業鏈,是我國乃至東南亞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的石材生產與出口基地。其板材產量占全國60%,市場份額達70%,進出口量分別占全國60%和55%。
愛拼敢贏的企業家們將觸角延伸至印度、巴西、埃及、西班牙等30多個國家,構建起全球原材料供應網絡。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礦山企業在水頭設立辦事處,真正實現“產地直連市場”。
近年來,南安以循環經濟為抓手,推廣線鋸、智能切割等先進技術,推動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躍遷。同時,鼓勵企業向裝飾裝潢、文創設計、精品藝術等領域拓展,文化類石材企業已突破500家。
英良集團的“五號倉庫”、東星石材的“奢石文創園”等一批融合文化、藝術與設計的標桿項目相繼落地,不僅提升了產品附加值,更催生了研發設計、工業旅游、創意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崗位,優化了就業結構,拓寬了共富路徑。
四、小石頭,大未來:共富路上的“南安答卷”
從“無石之地”到“世界石都”,從家庭作坊到智能制造,從單一加工到文創融合——南安的石材產業,走的是一條創新驅動、鏈式發展、共同富裕的高質量之路。
這塊小小的石頭,不僅筑起了城市的天際線,更鋪就了一條通往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它承載的不僅是建筑材料的功能,更是產業精神、鄉土情懷與時代使命的交匯。
未來,南安將繼續以“鏈”聚勢、以“創”提質、以“綠”賦能,推動
石材產業從“制造”向“智造”“創造”躍升,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高位置。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