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石雕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是黃土地上的漢子們用一錘一鏨雕琢出來的藝術瑰寶。這門技藝讓冰冷堅硬的石頭變得溫和可人,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地域精神。一塊石頭,經過手藝人根據其大小、形狀和硬度的精雕細刻,可以變成一件精美別致的藝術品。石材網了解到,從“石”到“金”,非遺綏德石雕正以蓬勃之勢賦能當地產業發展,讓這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別樣生機。
一、技藝傳承:守住藝術根脈
近日,記者行走在綏德縣四十里鋪鎮242國道沿線,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林立著的種類繁多的石雕產品,宛如邁入石雕藝術王國。這些作品或高大威猛,或小巧精致,皆活靈活現,讓人目不暇接。
在綏德石雕傳習所,今年72歲的綏德石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鮑武文雙腿間放著一個初成型的小石獅,他緊握錘鏨,正在精雕細琢其頭部。“我出生在四十里鋪鎮鮑王家溝村,從小身邊有很多從事石雕技藝的手藝人,耳濡目染,便喜歡上石雕。13歲時拜師學藝,16歲開始獨攬石雕活,30歲開始創辦石雕廠,給鮑海東、鮑海平等百余名青年石雕藝人傳授技藝。”鮑武文的經歷,是石雕技藝傳承的生動注腳。
綏德的大街小巷,處處都有精美絕倫的石雕藝術產品:石魂廣場上19.5米高的“天下第一獅”威風凜凜;“摩崖石刻”彰顯“天下名州”“旱碼頭”的風采;“天下第一樓”氣勢恢宏;千獅橋上的1008個小獅子活靈活現。這些作品凝聚了陰刻、陽刻、浮雕、鏤空等多種技藝,均由鮑武文主導設計并參與雕刻,盡顯綏德石雕巧奪天工的雕刻技藝。
“我們主要通過保護傳承人、開展技藝培訓、結合文旅產業等方式,來保護好、發展好、利用好石雕非遺,讓其在新時代綻放出迷人光彩。”綏德縣文化館館長雒勝軍說。
如今,該縣已有石雕各級代表性傳承人11人,省級非遺工坊3個。2008年,綏德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石雕之鄉”;2011年,綏德石雕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產業賦能:多元發展之路
石上生花,點石成金。走進綏德縣吉祥雕刻有限公司,處處是機器與工匠忙碌身影交織成的活力圖景。在人工雕刻區,匠人緊握錘鏨,精雕石獅的紋路;數控機旁,伴隨著“吱吱吱”的聲響與連續的水流,平整的石頭在數控機的雕刻下,精美流暢的花紋很快顯現。
“數控機一天能雕一對炕頭獅子,純手工則需三四天,大大提高了產量和效益。”該公司經理、綏德炕頭石獅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鮑海東介紹,新設備還解決了傳統機雕粉塵污染問題,實現水循環利用。不過,機雕離不開人工,前期需人工繪制3D圖,雕刻后還要人工局部打磨。
目前,該公司已發展成為非遺石雕“生產+研學+產業+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產品涵蓋小型石獅、石磨等小型產品及大型亭子、牌坊、龍柱等20多種,長期雇用石雕藝人10多人,年累計發放工資70多萬元,年產值200多萬元。
像鮑海東這樣靠著石雕技藝發家致富的石雕手藝人還有很多。在綏德縣產業創新園區,一片綠色生態園林中不時傳來“叮叮當當”的聲響,尋聲而去,里面坐落著一家石雕公司——綏德縣古馳園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由石雕藝人何光成于2018年創立。公司擁有大型石材生產設備,主要承接護欄、牌樓、影壁墻等各種石雕產品,集加工、精雕、安裝于一體,可帶動周邊30多人就業,年發放工資200多萬元,年產值超千萬元。
據悉,綏德石雕的天然
石材資源遍布四川、河北等地,顏色多為青灰,質地堅硬。能工巧匠遍布每一個村莊,他們通過相石、構圖、打底、粗雕、精雕、細刻、打磨等工序,賦予石頭靈性與生命。
三、石雕+文創:雕出滿滿的幸福感
綏德石雕非遺工坊內,擺放著各種精美的小石獅,或憨態可掬、或萌態十足,令人挪不開眼。
據了解,這些正是綏德炕頭石獅的創新產品,又稱“拴娃獅”,高度一般不超過30厘米,是陜北黃土高原上的一枚石雕藝術奇葩。其文化積淀深厚,承載了陜北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厚重生命的寄托。這些獅子千姿百態,有喜獅、福獅、如意獅等,具有稚氣、嬌憨、頑皮的神態,有的像活潑可愛的頑童,有的似體格矯健的小武士,有的像在媽媽懷里撒嬌的調皮蛋……在老百姓心中,它們是驅邪避災、吉祥納福的瑞獸。
“近兩年,我根據客戶要求,設計出的炕頭石獅形態各異,把綏德嗩吶、壽星等元素融入炕頭石獅產品,再添加動漫風格,滿足各年齡段人群的審美。”鮑海東說。如今已有筆筒、搗蒜道具、福祿壽喜、嗩吶鑼鼓藝人等多種石獅文創產品。
“小石獅文創產品很受市場歡迎,有時一天就能賣出十幾對。機雕的一對通常售價400多元,手工的一對900多元,具體價格根據工藝來定。”鮑海東介紹。
以創新求發展。放眼綏德石雕廠子,越來越多的石雕文創產品走紅市場,也備受人們青睞。石頭的堅硬質地與精湛技藝,讓石雕產品兼具藝術價值與永恒魅力。
“我們不僅做大型的仿古建筑、陜北窯洞四合院等,還雕刻石桌石凳、魚缸、小動物等,只要顧客有需求,都能憑技藝雕出千變萬化的產品。”何光成自豪地說。
四、鄉村振興:石雕產業的新篇章
如今,綏德石雕已經發展成為全縣重要的文化名片。2023年2月23日,綏德石雕入選國家鄉村振興局列為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目前,該縣有大大小小的石雕廠100多個,僅四十里鋪鎮242國道沿線的就有79個,石雕技師300多人,其他從業人員2000多人,全縣石雕產品年產值近2億元,已發展成為促進該縣經濟增長和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非遺產業。
綏德石雕不僅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它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未來,綏德石雕將繼續以精湛的技藝和不斷創新的精神,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讓更多人領略到這門藝術的魅力。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