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國礦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綠色變革。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不僅是這場變革中的“榮譽榜”,更是指引未來發展的“風向標”。
石材網了解到,入選名錄不僅象征著礦山企業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方面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更意味著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
01 入選名錄:不只是“貼金”,更是實打實的“紅利”
許多人對“綠色礦山”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礦區綠化、環境優美的表象層面。然而,入選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所帶來的益處遠不止于此。它是一套集政策扶持、融資便利、品牌增值于一體的綜合激勵體系,為礦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1. 政策傾斜,獲得優先發展權
入選名錄的企業將在多個關鍵環節獲得優先支持:
資源獲取與整合:綠色礦山企業可依法依規在礦業權出讓、整合時獲得支持,甚至可以通過協議方式優先獲得礦業權。對于國家實行開采總量控制的礦種,綠色礦山企業將被優先分配開采指標。
用地用礦保障:相關采礦用地項目布局將優先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審批流程開設“綠色通道”,大幅縮短審批時限。
財稅金融支持:入選企業在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享受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具備優勢。同時,金融監管部門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綠色信貸支持,證券監管機構也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礦山企業上市融資。
2. 品牌價值,提升核心競爭力
“國家級綠色礦山”的稱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權威認證。這不僅能顯著提升企業形象,吸引優秀人才,還能在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多合作伙伴與客戶的信賴,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
3. 內生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要求企業在生產全過程采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從根本上推動企業轉型升級。通過優化開采方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施智能化改造,企業不僅降低了環境成本,也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02 標準嚴苛:從“源頭”到“末端”的全方位高要求
國家級綠色礦山的榮譽含金量極高,其背后是一套覆蓋礦山全生命周期的科學嚴密評價體系。申報礦山需經過企業自評、第三方評估、省級推薦、國家核查等層層篩選。值得注意的是,名錄實行動態管理,并非“終身制”,不符合標準的企業會被及時移出。
1. 依法規范是“底線”
這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申報企業必須嚴格遵守礦產資源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各類證照齊全有效。同時,在申報前的規定年限內(如兩年),不得發生較大及以上的安全生產責任事故或環境污染事件,且未受過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重大處罰。
2. 資源高效利用是“核心”
綠色礦山建設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己梭w系對俗稱的“三率”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開采回采率:指采出的礦石量與開采消耗的資源儲量之比,要求企業通過科學的開采方法,盡可能“吃干榨凈”,減少資源浪費。
選礦回收率:指精礦中的有用成分與原礦中該成分的比例,體現了選礦技術的先進性,直接關系到礦山的經濟效益。
綜合利用率:衡量對共伴生礦產及尾礦、廢石等“廢料”的資源化利用水平,是循環經濟理念在礦業中的具體體現。
3. 科技創新與智能礦山建設是“引擎”
標準鼓勵礦山企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采用先進的采選技術、推廣應用節能降耗的新工藝新設備是重要加分項。例如,露天開采采用微差爆破、自移式破碎機等先進技術,地下開采采用充填法以減輕地表沉陷的方式,都會在評價中獲得認可。
4. 生態環境保護是“紅線”
綠色礦山必須將生態影響降至最低,并對破壞的環境進行有效修復:
過程控制: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控制廢水、廢氣、廢渣的達標排放,并對噪聲、粉塵等進行有效治理。
生態修復:對礦區、排土場、尾礦庫等進行及時的生態恢復和土地復墾,恢復植被,力求礦區環境生態化,最終實現“礦山變公園”的景象。
5. 礦地和諧是“基石”
標準同樣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礦山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帶動地方經濟,構建和諧的社區關系,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03 結語
從“傻大黑粗”到“綠富同興”,中國礦業正走在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上。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不僅為礦山企業樹立了學習的標桿,更通過一系列激勵與約束機制,為整個行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對于礦山企業而言,創建綠色礦山不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與長遠發展的“必答題”。這不僅是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的積極響應,更是企業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明智抉擇。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