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的青山環抱中,一座現代化的新材料生產基地正悄然崛起。
石材網了解到,這里沒有傳統礦山的塵土飛揚,也沒有粗放加工的喧囂嘈雜。取而代之的是全封閉的自動化產線、跳動著數據的大屏,以及屋頂上熠熠生輝的光伏板。
這里是青陽廣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西廣源化工在長三角地區的重要戰略布局。自2021年成立以來,這家年輕而富有活力的企業,以技術創新與綠色智造為雙輪驅動,致力于推動碳酸鈣深加工產業的轉型升級,重新定義這一基礎礦物的產業邊界。
從“石頭”到“黃金”:向深加工要效益
在普通人眼中,碳酸鈣不過是山間的“石頭”;但在廣源化工董事長李海濱看來,它卻是可以點石成金的“黃金”。
長期以來,碳酸鈣產業面臨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同質化等困境,市場競爭往往陷入價格戰的泥潭。廣源化工深刻意識到:唯有向深加工要效益,向創新要競爭力,才能打破困局,實現突圍。
為此,公司投入巨資,建立了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與清華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高校形成產學研聯盟,在超細粉碎、表面改性、復合礦物粉體等關鍵技術領域持續突破。
通過自主研發的濕法陶瓷介質球磨工藝,廣源成功將碳酸鈣粉碎至粒徑小于2微米、比表面積大于25m2/g的超細活性水平;其獨創的“雙親”(親水親油)表面處理技術,使產品能同時滿足塑料、涂料、造紙等多種應用場景的特殊需求。
這一系列技術突破,直接帶來了產品價值的幾何級躍升:普通重質碳酸鈣每噸售價僅數百元,而廣源開發的納米活性碳酸鈣、復合礦物材料等高端產品,價格可達每噸數千元甚至上萬元。
目前,公司已形成年產500萬噸的深加工產能,產品涵蓋8大系列、30多個品種,廣泛應用于PVC管材、汽車電子線、高檔銅版紙、覆銅板等高端制造領域,真正實現了從“賣原料”向“賣技術”的跨越。
綠色智造:打造低碳循環的現代工廠
走進青陽廣源的生產車間,傳統碳酸鈣企業“粉塵漫天”的印象被徹底顛覆。這里是一座集綠色、智能、高效于一體的現代化生產基地。
廠區東側,自主建設的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量達800萬度,可滿足當前20%的電力需求,每年減少碳排放約6500噸。這只是企業綠色制造體系的一個縮影。
公司構建了“三廢”協同處理系統:生產廢水經膜處理后循環回用,回收率達95%;粉塵通過脈沖布袋除塵器高效收集后重新投入生產,實現零排放;生產過程中的余熱也被用于原料烘干,形成能源梯級利用網絡。這一閉環模式使噸產品綜合能耗較行業標準降低18%。
在智能制造方面,青陽廣源建成了行業內首條5G全連接生產線。通過部署68個工業傳感器和MES系統,實現從原料投料到成品包裝的全流程數字化管控。質量控制中心實時監控325項工藝參數,確保產品一致性控制在±1.5%以內。這種高精度的制造能力,使企業成功進入高端涂料、藥用輔料等對粒徑分布要求極為嚴苛的領域,成為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
市場突圍:卡位長三角,引領材料新風口
依托長三角這一中國先進制造業高地,青陽廣源敏銳捕捉產業升級帶來的材料變革機遇,主動布局新興賽道。
石材網獲悉,針對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需求,公司開發出“低翹曲增強鈣”產品,在幫助塑料部件減重15%的同時保持力學性能,已應用于多款汽車車型。在生物可降解材料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提前布局PLA/PBAT改性專用鈣研發。其開發的“核殼結構碳酸鈣”可作為成核劑,提升降解材料結晶速率,使薄膜制品生產效率提高20%,迅速獲得生物基材料企業的認可。
此外,企業還為覆銅板、電子封裝等領域提供高純度、低介電損耗的礦物填料,填補了國內高端市場的部分空白。
未來展望:打造鈣基新材料創新策源地
“從青陽一隅放眼全球,碳酸鈣深加工正迎來技術重構的關鍵期。”李海濱表示,青陽廣源的使命不僅是做一家企業,更是要成為鈣基新材料的創新策源地。
企業的實踐印證:即便是最基礎的礦物材料,只要注入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的基因,同樣能鍛造出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在這條轉型升級的道路上,青陽廣源正以“小礦物”撬動“大產業”,書寫屬于中國新材料企業的精彩答卷。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