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一個承載著半個多世紀記憶與希望的產業——
石材加工,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自上世紀60年代以手工技藝起步,歷經數十年發展,到2009年已匯聚五六十家企業、700余名從業者,依托本地豐富的礦產資源,形成了從開采、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產品遠銷東南亞乃至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不僅為地方經濟注入強勁動力,也成為吸納就業、推動外貿的重要支柱。
然而,輝煌背后暗流涌動。2017年,隨著國家環保政策全面收緊,這一傳統產業驟然進入“寒冬”。部分企業因環保設施不達標、生產流程不規范被責令停產,產業規模迅速萎縮。更令人憂心的是,執法過程中屢現爭議:美蘭區環保部門開出高額罰單,瓊山區法院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拘留企業負責人,相關部門頻繁拆除生產設備——2025年4月,又有兩家企業被處以合計逾20萬元的罰款,企業負擔雪上加霜。
更深層的困境在于制度缺位。長期以來,主管部門始終未出臺統一、清晰的生產標準與環保規范。目前僅存的13家加工廠雖積極配合檢查,卻因缺乏明確的整改依據,常常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被強制關停。企業既不敢投入資金進行技術升級,又難以維持正常運營,陷入“升級無門、生存維艱”的尷尬境地。
面對困局,海南富創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君輝挺身而出。作為海口市美蘭區工商聯執委、三江鎮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及黨支部書記,他于2025年6月3日向海口市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提交正式請示,呼吁協調相關部門:制定明確的行業生產標準、建立公正透明的監管機制,并重新審視過往存在爭議的處罰案件,為行業松綁、為企業正名。
三天后,即2025年6月6日,海口市工商聯迅速響應,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商出路。會議揭示了行業長期“失語”的根源:此前因協會籌建成本高、審批嚴,加之中央環保督查壓力,導致行業長期處于“無組織、無對接”的真空狀態。與此同時,受房地產市場下行影響,行業整體盈利空間收窄;而多數企業用地性質為林地,雖可申請轉為臨時工業用地,但仍面臨使用期限短、政府隨時可能收回等不確定性風險。
環保標準的模糊性成為焦點。據中國石材協會明確界定:石材加工不屬于高污染行業,方料加工需進行環評,而板材加工僅需登記注冊,重點在于落實粉塵控制、噪音治理和廢水循環利用。然而在實際執法中,標準執行尺度不一,企業常被“一刀切”要求停工,部分處罰即便申訴后獲得減免,仍留下爭議與傷痕。
曙光初現的是產業規劃方向。會議透露,政府已初步支持在三江高速路口規劃建設石材加工產業園,相關材料已上報市級部門。未來企業需配合完成規劃編制、土地性質變更及合規環評等工作,實現集中化、規范化發展。
企業最迫切的訴求,是希望市工商聯能協調減免因“未提前告知環評要求”而產生的歷史罰款。他們期盼政府能盡快出臺清晰標準,加強政策解讀與溝通,支持臨時用地申報,并協助企業規范生產流程。下一步,三江鎮商會將以集體名義統一為各企業申報臨時用地,并借鑒文昌等地的成功經驗,形成可復制的行業規范材料。
風雨之后,終見彩虹。三江鎮的
石材產業,承載著幾代人的汗水與夢想。如今,在政企協力、標準重建、園區落地的共同期待中,這條古老而堅韌的產業鏈,正努力尋找破局之路,期盼重煥生機,繼續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添磚加瓦。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