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石材網獲悉,在南安市九都鎮新峰村大湖山腳下,一場由無人機主導的生態修復行動,正以科技之翼破解治理難題,生動詮釋著“兩山”理念在新時代的實踐路徑——這不僅是一次生態的修復,更是一場低空經濟賦能綠色發展的創新探索。
無人機“上陣”,廢棄礦山重煥生機
初秋清晨,新峰村大湖山腳一片忙碌。5名工作人員分工協作:2人專注操控無人機,3人則將土壤與綠化苗打包成袋。一座廢棄20余年的礦山,正借助“空中力量”悄然復蘇。
“12點開始運輸,一趟往返僅5分鐘。”技術員介紹,這臺無人機單次載重超75公斤,可攜帶5袋物資,飛行約800米后精準抵達修復點,自動脫鉤投放。短短6個多小時,200余袋綠化材料便穩穩送達陡峭石坡。
這場高效作業的背后,是對“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深刻踐行。九都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該礦山自上世紀90年代停采后,7.365畝的廢棄地經多年自然與人工修復,僅剩1畝多“硬骨頭”待攻克。若按傳統方式開路施工,需破壞4000多平方米林地,生態代價巨大;而人力運輸單程耗時4小時,效率低、風險高。無人機的引入,實現了“零開路、零破壞、高效率”,讓生態修復真正走上綠色快車道。
“空中解法”:打破修復“不可能三角”
“沒有無人機,這片陡坡根本修不了?!毙路宕妩h支書、村主任黃仲州直言不諱。
他回憶,礦山廢棄后,上山道路被炸斷,修復只能繞行生態林小道。狹窄小徑無法通行機械,全靠人力背運,單程步行2小時,成本高昂。盡管村里自2018年起投入5萬多元,修復了大部分區域,但剩余陡坡始終是“老大難”——土壤難留存,植被難成活,人難上,錢難省。
低空經濟的發展,為這一困局打開了突破口。九都鎮搶抓機遇,規劃建設“全域航空飛行營地”,覆蓋包括新峰村在內的十個村莊,已具備成熟的無人機應用基礎。此次修復中,無人機吊運預植葛藤、蟛蜞菊等耐旱植物的土袋,精準投放至石坡凹處,既固定了土壤,又提升了成活率。
“若另開山路,至少多花10萬元,工期長、破壞大;而無人機僅用9000元、半天時間就完成任務,還零生態破壞。”黃仲州感慨,低空經濟讓“生態保護、效率提升、成本控制”三者從矛盾走向統一。
布局低空經濟,探索綠色發展新范式
“再過些日子,葛藤和蟛蜞菊借著雨水生長,整片山就能綠起來了!”村民們滿懷期待。
這場修復,是九都鎮探索“生態治理+低空經濟”融合模式的縮影。近年來,該鎮不僅用無人機修復礦山,更在全域布局低空產業:引進載人級自動駕駛飛行器,建設智慧航空飛行營地,拓展應急救援、農業植保、文旅觀光等多元應用場景。
這種“以空促綠、以空興業”的模式,既守住了綠水青山的生態底色,又激活了金山銀山的轉化動能。無人機不僅是運輸工具,更是綠色發展的“空中引擎”。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