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位石材廠家在朋友圈發的一段話,看得人心頭一緊,卻又忍不住苦笑:
“做石材生意不能急,要慢慢熬。剛開始虧點錢很正常,時間久了,自然就倒閉了。”
這話聽著像段子,實則扎心。
它用一種近乎自嘲的黑色幽默,解構了那句被反復灌輸的“雞湯”——“只要堅持,總會好起來”。
本以為“熬”是積累口碑、沉淀客戶的過程,結果現實卻是:成本壓不住、賬期拖不起、同行卷不停,最后“熬”成了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句玩笑背后,藏著太多實體生意人的真實困境。
一、“熬”的真相:不是等待,而是篩選
石材行業是典型的重資產、長周期、低毛利行業。
前期投入巨大:備貨、倉儲、設備、人工,每一項都是硬支出;
客戶信任建立緩慢:工程類訂單依賴口碑與長期合作,新入行者難獲信任;
而市場波動卻來得迅猛:房地產下行、基建放緩、資金鏈緊張,任何一個變量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所以,所謂的“慢慢熬”,從來不是消極等待,而是一場殘酷的生存篩選。
在時間的熔爐里,企業要不斷驗證:
哪些客戶真正講信用、能回款?
哪些渠道穩定、可持續?
哪些工藝能做出差異化、建立壁壘?
那些熬不住的,終將退場;那些熬得住,且“熬得明白”的,才能在廢墟之上,重建自己的護城河。
二、山頭變小,海水倒灌:行業的“內卷”困局
如果把石材行業比作一座山頭,早期入行的人無疑是幸運的。
2000年至2010年,是中國基建的黃金時代。城市擴張、樓盤林立、市政工程遍地開花,石材需求井噴。
那時“占位”的人少,資源易得,利潤可觀,許多企業就此發家。
可低門檻的特性,吸引了大量后來者涌入。
短短幾年,山頭從“藍海”變為“紅海”,再到如今的“血海”。
而更致命的是:市場需求正在萎縮。
城市發展趨于飽和,舊改放緩,新房建設量下降,全國范圍內的建材需求大幅收縮。
就像海水倒灌,山腳下的群體最先被淹沒。
三、價格戰的多米諾骨牌:誰在低價拋貨?
對于小企業而言,營銷做不起、設備更新不起、上下游議價能力弱,唯一能“拼”的,只剩下價格。
于是,降價、虧本賣、清庫存,成了活下去的最后手段。
而那個“帶著一百萬進場,兩年虧五十萬離場”的老板,在退場前低價拋售庫存,看似是個人止損,實則成了行業價格崩塌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客戶看到低價,開始觀望、壓價;堅持品質的企業陷入兩難:降價則無利可圖,不降價則丟了訂單。
最終,整個行業陷入“不降價沒生意,降價了沒利潤”的惡性循環。
這不是競爭,是集體慢性失血。
四、出路在哪?從“熬”到“破”
面對困局,真正的出路不在“熬”,而在“破”——
破同質化:從“賣石頭”轉向“賣設計、賣服務、賣解決方案”,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破渠道依賴:借助短視頻、直播、電商平臺,直接觸達終端客戶,減少中間損耗;
破成本困局:通過聯合采購、共享倉儲、數字化管理,降低運營成本;
破認知邊界:不再把自己當“搬磚的”,而是空間美學的提供者、建筑價值的參與者。
更重要的是,行業需要一場價值共識的重建——
讓客戶愿意為品質買單,讓市場回歸“優勝劣汰”而非“劣幣驅逐良幣”。
結語:笑著說出“倒閉”,是因為哭不出來
那位發朋友圈的老板,笑著說出“熬到倒閉”,或許是因為,哭已經沒用了。
但正是這種帶著痛感的自嘲,提醒我們:
實體經濟的艱難,不該被輕視;
每一個還在堅持的“熬著”的人,都值得尊重。
而真正的“慢慢來”,不是被動等待,而是在風暴中穩住方向,在廢墟里種下新芽。
畢竟,只有經歷過“熬到倒閉”的絕望,才更懂得——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