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露”——這句古語,恰如其分地形容了當前礦山企業對金融支持的迫切期待與終于迎來政策暖風的欣喜之情。
石材網獲悉,7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提出18條具體舉措。其中一條尤為引人關注:
支持礦企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前提下,加快重要礦產增儲上產,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
這一政策信號,不僅為長期面臨資金緊張的礦企帶來重大利好,更為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注入強勁動能,有望從根本上緩解礦業領域“融資難、融資貴、周期長”的結構性困境。
一、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礦企的“三重門”
礦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兼具傳統厚重與新興潛力。然而,其行業特性決定了發展之路充滿挑戰:投資巨大、周期漫長、風險極高。
一座大型礦山從探礦權獲取、手續審批到正式投產,少則三五年,多則十余年。其間,僅采礦權出讓金就可能高達數億甚至數十億元。而后續的礦山建設、選冶系統搭建、設備采購等投入更是“天文數字”。
更嚴峻的是,礦產資源深埋地下,儲量、品位、礦脈走向等關鍵參數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即便前期勘查充分,實際開采中仍可能出現偏差。加之礦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劇烈,“一夜暴富”與“一夜返貧”的案例屢見不鮮。
安全風險更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尤其井工礦山,面臨水、火、瓦斯、頂板等多重災害威脅。一旦發生事故,輕則停產整頓,重則關停退出。正因如此,許多金融機構對礦業投資“望而生畏”,民營資本更是鮮少涉足高風險領域。
“投資大、回報慢、風險高——這些固有特點,讓偏好安全、短期回報的金融機構避之不及。”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二、“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金融支持的“冷熱不均”
長期以來,礦企與金融機構的關系,常被形容為“順境時錦上添花,逆境時雪上加霜”。
當礦產品價格高漲、企業效益良好時,銀行爭相放貸;而一旦市場低迷、企業急需“輸血”,金融機構卻往往“限貸”“抽貸”,唯恐避之不及。即便是國有大型礦企,也曾遭遇融資困境。
20世紀90年代,某地方煤礦籌建接替礦井,需投資上億元。當地金融機構紛紛退縮,最終僅靠國家開發銀行一筆2950萬元貸款和職工集資,才艱難建成。投產后,該礦迅速成為利稅大戶,后被永煤集團收購,成為其外部并購中最盈利的項目之一。
相比之下,民營礦企處境更為艱難。盡管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支持民營經濟政策,如2023年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倡導“一視同仁”理念,但融資“玻璃門”“旋轉門”依然存在。
礦產勘查階段更是“資金荒漠”。風險極高、周期極長,導致社會資本與金融機構普遍回避。雖曾有中央與地方地勘基金撬動社會投資,形成“公益先行、商業跟進”的找礦新機制,但隨著市場低迷,多地地勘基金萎縮或轉型,勘查投入持續下滑。
“礦山與銀行本應是‘一榮俱榮’的魚水關系,但因缺乏專業研判能力,金融機構極易‘跟風投資’或‘集體抽貸’,嚴重制約行業可持續發展。”一位礦業專家指出。
三、銀企融合:邁向互利共贏的新階段
此次七部門聯合發布的《指導意見》,標志著金融支持礦業進入新階段。將“加快重要礦產增儲上產”納入金融支持重點,不僅關乎企業生存,更上升至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戰略高度。
專家解讀認為,此舉將從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一是增強資源自給能力,降低對外依存度;二是推動綠色化、智能化轉型,提升開發效率;三是提升國際話語權,在全球資源競爭中占據主動。
更值得關注的是,8月5日,中國礦業權評估師協會與CRIRSCO(礦產儲量報告國際標準委員會)聯合發布《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報告規則(2025)》。
這是我國首個被國際主流資本市場認可的儲量報告規則,標志著我國礦業標準與國際接軌邁出關鍵一步。
“這一規則是境內外資本市場融合的‘技術基石’,將顯著降低信息不對稱,提升融資效率,為建立我國風險勘查資本市場奠定基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雷涯鄰表示。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