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停?舍不得。想干?又像在虧錢。”
這是當下許多
石材廠老板的真實寫照。他們調侃自己正站在懸崖邊緣:往前一步是深淵,往后一步是斷崖。
停,是等死。
一旦停產,廠房租金照付,設備持續折舊,基礎人工開支一分不少。時間一長,多年積累的家底被慢慢耗盡,最終只能黯然退場。
干,是虧死。
市場早已不是從前的模樣——房地產降溫、基建放緩,需求持續萎縮;人造石、巖板等新型材料強勢崛起,不斷搶占市場份額。訂單越來越少,競爭卻越來越激烈。同行之間為搶一單,不惜血本壓價,利潤薄如刀刃。忙活一整年,賬面卻不見錢,甚至倒貼成本,成了常態。
說到底,不干等死,干了可能虧死——這正是當前石材行業最真實的生存困境。
一、低價競爭:一場三輸的“自殺式博弈”
在買賣市場中,買家自然傾向“挑便宜的買”。但問題在于,當賣家陷入無底線的內卷,整個行業便陷入一場“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客戶”的惡性循環。
1. 餓死同行:價格戰撕開行業裂口
假設一個區域有50家生產同類石材的廠家,對應50家穩定經銷商,供需原本平衡。可一旦有廠家為搶客戶,將價格壓到遠低于成本線,硬生生撬走10家經銷商的訂單——剩下的49家,瞬間要爭搶僅剩的40個客戶。
這意味著,至少有9家廠家可能顆粒無收。沒有訂單,原材料積壓、設備閑置、工人停工,但房租、折舊、貸款利息卻不會因此減免。短短數月,資金鏈斷裂,被迫關門。他們,成了價格戰的第一批“犧牲者”。
更可怕的是,一家降價,百家跟進。原本100元保本的產品,被壓到80、70,甚至虧本甩賣。價格體系崩塌,行業生態被徹底破壞——最終,沒有贏家,只有幸存者在泥潭中掙扎。
2. 累死自己:零利潤背后的“虛假繁榮”
如今石材行業毛利率普遍僅5%-10%,已是微利。可仍有廠家為“有單可做”,將利潤壓至零——賣100萬的貨,一分不賺,只為維持運轉。
這種“零毛利”背后,是超負荷的代價:
工廠24小時連軸轉,工人兩班倒、三班倒;
設備長期高負荷運轉,維修保養全靠“擠時間”;
原材料挑最便宜的,運輸找最拼價格的散戶,包裝能省則省;
老板全年無休,從談客戶到盯生產,事事親力親為。
看似“生意不斷”,實則“白忙一場”。一旦原材料漲價、運輸出問題、客戶延期付款,立刻由“不賺”轉為“大虧”。一年到頭,賬上沒余錢,工人累垮,設備報廢,老板心力交瘁——用健康和設備換一場“活著”的假象。
3. 坑死客戶:低價背后的“品質陷阱”
買家總以為低價是占了便宜,卻忽略了最樸素的真理:一分錢,一分貨。
當報價低到連成本都覆蓋不了,品質從何談起?
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成了“潛規則”;
工程驗收時因色差、強度不足被返工,工期延誤,違約金成倍增加;
家裝使用幾年后出現開裂、變色,更換成本遠超當初“省下的錢”。
最終,客戶省下的小錢,換來了更大的損失。低價是誘餌,質量隱患才是真相。
致我們的客戶:請尊重價值,也尊重自己
生活的格調,源于您的品味;
產品的質量,始于您的選擇。
我們理解您對成本的考量,但請記住:
服務的前提是利潤。沒有利潤,就沒有售后,沒有創新,更沒有持續保障的能力。
您拿走的不僅是價格,更是企業的生存空間。當利潤被擠壓至零,品質與服務終將隨之消失。
我們不做“最便宜”的產品,
但我們承諾:
每一塊石材,都經得起時間考驗;
每一份訂單,都承載著我們的良心與尊嚴。
“搶別人的單,斷自己的路。” 那些靠低價搶市場的廠家,看似贏了當下,實則輸掉了未來。 他們失去了研發能力,喪失了品牌價值,最終只能在價格戰的死胡同中越走越窄。
破局之路:從“拼價格”到“拼價值”
石材行業要走出困局,不能靠“誰更能熬”,而必須轉型升級:
差異化競爭:不做同質化產品,打造特色花色、藝術加工、定制服務;
品牌化運營:讓“貴”成為品質的代名詞,用信任贏得溢價;
精益管理:通過數字化、智能化降本增效,而非犧牲利潤;
行業自律:呼吁建立價格底線與品質標準,抵制惡性競爭;
延伸價值鏈:向高端家裝、商業空間、文旅項目等高附加值領域轉型。
結語:
石材,是自然的饋贈,也是匠心的結晶。
它不該被低價賤賣,更不該在內卷中失去尊嚴。
愿每一位堅守品質的石材人,
不被短期利益所惑,不為生存壓力所屈。
愿每一位客戶,
在選擇時多一份理性,少一份貪念。
因為真正的價值,
從不體現在報價單的末尾,
而藏在時間的沉淀與良心的堅守之中。
低價可以贏得訂單,
但唯有品質,才能贏得未來。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