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石材網獲悉,近年來,永春縣將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以天湖山礦區為突破口,系統推進生態治理與產業重塑,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面積3479畝,并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立體養殖和生態旅游等新業態,實現了從“黑色煤都”向“綠色寶地”的跨越性轉變。
走進如今的天湖山礦區,滿目蒼翠的邊坡綠意盎然,層層疊疊的田壟上作物長勢喜人。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滿目瘡痍的“黑土地”。2019年,隨著煤炭開采全面退出,天湖山礦區留下了嚴重的山體破壞與植被退化問題,成為生態治理的重點區域。
自2022年起,永春縣啟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對全縣70宗廢棄礦山圖斑進行全面“體檢”,并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科學劃定生態保育區、農業復墾區和文旅開發區三大功能區,分階段、分類別、分工程量有序推進整治,讓這片沉睡的土地重獲新生。
在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全面恢復地表植被的同時,永春縣還選取坡度適中、水源便利的區域實施土壤改良工程,通過客土覆蓋、增施有機肥、微生物修復等技術手段,有效提升土壤肥力與保水能力,成功將原本貧瘠的土地轉化為適宜耕作的沃土,為后續產業導入打下堅實基礎。
針對礦區修復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這一主要固廢,永春縣創新治理模式,編制專項利用方案,將其處置權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行有償出讓,并由競得企業同步完成生態恢復任務。截至目前,已處置煤矸石112.02萬立方米,社會資本自主完成生態修復210畝,節約財政治理資金超1000萬元,實現了“變廢為治、以廢養治”的良性循環。
如何確保修復成果長效穩固?永春縣結合“林長制”機制,組織護林員每周巡山護綠,及時發現并制止非法采挖、破壞植被等行為。同時,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與人工監測數據,布設各類監測點45處,對植被恢復、水土保持及地質風險實現實時動態監管,推動生態修復邁向數字化、智能化管理。
一步一個腳印,昔日的“生態短板”正逐步轉變為“生態樣板”。
生態修復不是終點,而是綠色發展的起點。從治理之初,永春縣就同步謀劃礦區轉型后的產業路徑:如何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百姓可感可享的“生態紅利”?答案落在了林下經濟上。
依托修復后的生態本底,永春縣整合周邊工礦用地、林地、園地等資源,集中流轉土地2000余畝,吸引53家林下種植企業落戶,發展艾草、竹蓀、金線蓮、靈芝等特色種植,建成泉州中西部林下經濟示范館。目前,林下經濟年產值突破7000萬元,帶動就業700余人次,農戶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與此同時,以土地復墾為契機,永春縣成功引進佳陽農業、初陽農業等企業,累計投資4億元建設年養殖400萬羽的現代化蛋雞產業園,融合5G+智慧農業技術,打造集約高效、綠色循環的現代養殖示范區,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石材網了解到,在生態與產業雙重賦能下,永春縣還深入挖掘礦區歷史文化資源,策劃推出以“知青記憶”為主題的工業旅游項目,整合保留的礦區遺跡、老鐵路軌道和生態公園等特色元素,打造獨具魅力的礦山精品旅游線路,年接待游客達5萬人次,實現了從“地下挖煤”到“地上開花”的華麗轉身。
從“煤海”變“綠海”,從“生態傷疤”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天湖山礦區的轉型之路,是永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寫照,也是泉州做好礦山治理“后半篇文章”的典型范例。如今,這片曾經被煤灰覆蓋的土地,正以綠色為筆,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