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緊發個朋友圈,不然別人以為我倒閉了。”——這句調侃背后,是不少
石材行業從業者的辛酸寫照。
投資千萬的工廠被法拍、生產線關停、庫存石材低價清倉甚至免費送出……類似的消息在朋友圈頻繁刷屏。曾幾何時,石材廠憑借堅硬的產品和穩定的市場需求,在制造業中占據一席之地。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工廠卻在市場浪潮中悄然退場。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而最后一個,更是道出了無數傳統制造企業的共同困境。
第一,訂單“突然斷供”。對石材廠而言,訂單就是生命線。然而近年來,市場波動加劇,不少工廠遭遇長期合作客戶突然轉單,或因下游房地產、裝修行業萎縮導致訂單銳減。更棘手的是,石材行業屬于重資產運營——大型設備、固定廠房、專業技工,前期投入巨大。一旦訂單中斷,這些成本便成了沉重負擔,沒有持續收入支撐,工廠很快陷入虧損,難以為繼。
第二,資金鏈“斷裂”。石材行業普遍存在“先發貨、后收款”的賒銷模式。為了留住客戶,廠家往往要墊資生產、發貨,但賬款回收周期長,甚至變成壞賬。然而工廠的日常開支卻一分都不能少:工人工資要發、廠房租金要交、原材料采購、水電費用接連不斷。當回款速度趕不上支出節奏,資金鏈便會迅速斷裂。即便有訂單、有產能,也因“無錢可用”而被迫停產。
第三,老板“主動退場”。這是最普遍也最值得深思的原因。許多堅持多年的老板終于意識到:這個行業越來越不賺錢了。產品價格十年如一,但人工、租金、水電、原材料成本卻年年上漲。有人苦笑:“看著做了幾百萬的生意,到頭來賺的還不如打工的多。”付出與回報嚴重失衡,讓他們逐漸“清醒”:自己不是在經營企業,而是在為生存負重前行。于是,有人選擇及時止損,關廠“上岸”,回歸普通生活。
事實上,這種困境不僅存在于
石材行業。在服裝加工、五金制造、建材生產等眾多傳統制造業中,類似的“三重壓力”正在不斷上演。訂單不穩定、資金緊張、成本高企、利潤微薄——當越來越多的經營者選擇退出,我們不得不思考:傳統工廠的出路在哪里?是等待轉型的契機,還是在時代洪流中悄然退場?這或許是整個行業必須面對的十字路口。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