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材網獲悉,近日,在參加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泉州代表團審議過程中,市省人大代表、華僑大學校長吳劍平談及服務地方發展時,推介了華大在泉州首個校地合作共建的科研平臺——南安華大石材產業技術研究院,并向泉州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企業家拋出了“橄欖枝”,誠邀大家共同探索合作模式、拓展更多合作平臺。
深入一線為企“破題”
據介紹,研究院為南安市政府與華僑大學共建,在華僑大學黨委書記徐西鵬的推動下,于2021年7月啟用。該研究院創新模式,致力于深入一線為企業解決各種痛點難點問題,培養產業高層次人才。
1月28日,有記者到訪研究院,正逢有企業來掛“專家號”:環球石材(福建)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經理凌輝,到研究院與工作人員面對面溝通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合作情況,交流企業發展中的問題。這種“家門口問診”的模式,給石材企業帶來極大便利。
據凌輝介紹,石材行業普遍存在實踐經驗強但理論知識較為薄弱的問題,公司目前就有一批華大的研究生在實踐,為企業帶來新理論、新技術等支撐。兩年來,公司與研究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涉及優化石材鑲嵌工藝、水刀拼花工藝和輪廓自動識別軟件開發等方面,雙方還在推進大板自動刷膠設備的研發及后續優化工作。
如今,環球石材不僅是華僑大學石材產業高端制造技術及裝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這一國家級科研平臺的協同體單位,雙方還建有石材裝備聯合研發中心、華僑大學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等科研教學平臺。
研究院副院長黃身桂表示,傳統校企校地合作模式,更多是依靠學校與企業之間互訪式的交流,對接不夠深入。研究院則是通過與企業成立研究生工作站、聯合研發中心等平臺,采取“產業出題,學院答題”的新模式,直接將科研人員帶到產業一線去培養、鍛煉,與企業實現零距離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可及時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可讓學生們直觀看到研發成果的實際應用,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與研發意識。
將科研成果留在車間
在研究院的走訪,記者看到了石材廢棄物的多種新可能:如石粉經處理后蛻變為復合材料,可制成書架式有源音箱、3D打印耗材、環保石塑板等;石材邊角料,成為一幅幅精美的文創工藝品……不僅將廢棄物轉化為有較高附加值產品的原材料,也為企業開辟了新利潤增長點。
縱觀近年來,智能化生產已成為
石材行業發展一大趨勢,深受各界關注。有業內人士表示,希望通過與研究院深化在石材的設計、高端加工技術和智能化生產等領域的合作,推動行業實現智能化轉型升級。目前,這也是研究院的一大主攻方向。 實驗室里的石雕加工機器人等智能生產設備就是研究的一項成果,旨在解決傳統石雕加工中存在的人才斷層、效率低等痛點,進一步推動石材石雕產業轉型升級。
這種高效、前瞻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正得到石材產業的廣泛認可。自成立以來,研究院與不少產業龍頭企業建立合作,如與福建群峰機械有限公司合作的“智能化砌塊生產裝備開發及產業化”項目成功獲批泉州市“揭榜掛帥”科技重大專項立項,實現南安市在該領域零的突破;分別在福建鵬翔實業公司及福建金福稻新材料公司共建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后續還將與合作企業在科研平臺建設、石粉綜合利用、新產品開發、加工裝備開發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
吳劍平表示,近年來,華僑大學緊扣福建做大做強做優“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特別是聚焦泉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實際需求,加大人才引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未來, 華大還將繼續攜手泉州健全完善更加常態長效的校地合作機制,助力廣大學子將論文寫在泉州大地上,將科研成果留在泉企車間里,實現多方共贏。
來源:泉州晚報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