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我國礦山生態修復等突出問題,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2019年10月22日,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發布《關于建立激勵機制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鼓勵礦山土地綜合修復利用,尤其是提出,合理利用廢棄礦山土石料。并進行具體規定:
一、對歷史遺留露天開采類礦山,因削坡減荷、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等修復工程而產生的土石料,修復主體可以無償用于本修復工程,確有剩余的可對外進行銷售,由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在科學評估論證基礎上,同步編制利用方案和修復方案,報市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后實施。
二、涉及對外銷售的,須由縣級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銷售收益全部用于本地區生態修復。
當前,我國廢棄礦山數量巨大,責任主體滅失情況嚴峻,如何降低礦山修復的成本,并讓修復企業收支平衡,成為當前礦山修復的熱點、難點,尤其是對廢棄礦山修復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制備砂石骨料的銷售“合法性”問題,有待解決。將為我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提供政策支持,屆時,礦山修復的春天必然來臨。
按照黨的十九大“關于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要求,遵循“誰修復,誰受益”原則,通過賦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等激勵機制,吸引各方投入,推行市場化運作、開發式治理、科學性利用的模式,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提出以下意見。
1.據實核定礦區土地利用現狀地類。地方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據實調查礦區土地利用現狀,權屬。對因采礦塌陷等確實無法恢復的農用地,經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核實并征得土地權利人同意,報自然資源部核定后,可以變更為未利用地,并納入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地方人民政府因地制宜組織進行生態修復和綜合利用。
2.科學制定礦區自然資源利用方案。開展礦山生態修復,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引領作用。各級地方政府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應充分考慮歷史遺留礦區和生產建設礦山廢棄礦區土地利用現狀,資源利用潛力、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和生態保護修復適宜性等,尊重土地權利人意見,結合生態功能修復和后續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發展等需求,按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水則水、宜留則留的原則,合理確定礦區內農用地、建設用地和生態用地等各類空間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制定礦山系統修復、資源綜合利用方案,優化礦區國土空間格局。
3.鼓勵礦山土地綜合修復利用。歷史遺留礦山廢棄國有建設用地修復后擬改為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允許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以整體“打捆”形式,將礦山生態修復方案,土地開發利用方案、土地供應方案一并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確定同一修復主體和土地使用權人,賦予其一定期限、一定比例的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并分別簽訂生態修復協議與土地出讓合同;
4.實行差別化土地供應。鼓勵各地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在礦山修復后土地上發展旅游觀光、農業綜合開發、養老服務等產業。利用國有土地建設非營利性教育、科研、體育、公共文化、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建設用地項目,可按有關規定以劃撥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權;
5.盤活生產建設礦山存量建設用地。鼓勵生產建設礦山邊開采、邊修復,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將本企業廢棄的建設用地修復為農用地的,可按照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管理,按規定驗收合格后,騰退出的建設用地規模優先用于本企業在省域范圍內新采礦活動所需建設用地指標,節余指標可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修復成耕地的,按規定驗收合格后,可優先用于本企業采礦活動新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節余指標可以在省域內流轉使用。
6.推動礦山修復土地指標交易。經有批準權限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礦山企業可按市場價補繳土地出讓價款后,將依法取得的國有建設用地修復后用于商業、服務業等經營性用途。
7.合理利用廢棄礦山土石料。對歷史遺留露天開采類礦山,因削坡減荷、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等修復工程而產生的土石料,修復主體可以無償用于本修復工程,確有剩余的可對外進行銷售,由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在科學評估論證基礎上,按“一礦一策”原則,同步編制利用方案和修復方案,報市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后實施。涉及對外銷售的,須由縣級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銷售收益全部用于本地區生態修復。
8.加強監督管理。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工作指導,做好日常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政府、礦山企業、社會投資方、公眾共同參與的監督機制,探索建立修復企業誠信檔案和信用積累制度,特別要加強礦山修復形成的農用地質量監管和涉及廢棄土石料處置項目的監管,防止各類違規違法問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