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網獲悉,近日,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印發《“大美自然·山水浙江”生態保護修復行動方案》,全面啟動“十五五”時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該方案以提升生態空間的顏值與價值為目標,通過系統化、集成化舉措,推動綠水青山“美上加美”,助力城鄉融合與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浙江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顯著成效:累計修復生態面積750萬畝,整治藍色海灣,恢復海岸線140公里、濱海濕地3萬畝,營造紅樹林6000畝;治理歷史遺留礦山3.5萬畝,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425萬畝,生態本底持續鞏固。
在此基礎上,《方案》首次打出“組合拳”,提出五大重點提升行動: 山水工程品牌煥新行動、 藍色海灣整治賦能行動、 礦山生態修復轉化行動、 土地綜合整治優化行動、 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行動。
《方案》以2027年和2030年為兩個階段性目標節點,依托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兩屏八脈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結合“四片六區”的生態修復空間劃分,因地制宜推進陸域與海域生態修復。
在海域修復方面,重點打造四大片區:
杭州灣:建設生態灣區
舟山群島:打造和美海島
象山港:建設美麗岸灘
溫臺沿海:推進藍色海灣整治
通過陸海統籌,探索一體化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新模式。
與以往相比,本輪行動更加注重系統性與文化融合。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僅要修復生態,還要傳承文脈。”目前,浙江已實施錢江源、甌江源兩個國家山水工程,未來將持續推進八大水系流域生態環境提升,推動重點流域系統性保護。
為探索機制創新,浙江堅持“試點先行、擴面推廣”的思路。例如,在杭州余杭良渚遺址濕地大悲庵洋片區,試點將公益性生態修復項目與具備經營性收益的關聯項目“打包”運作,以市場化方式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同時,《方案》提出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之間的橫向補償,形成良性互動。
在投入機制上,浙江迎來重大改革機遇——自然資源部已批復浙江設立全國首個生態保護修復產業專項基金改革試點。目前,浙江正謀劃設立首期專項基金,通過投融資模式創新,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浙江經驗”。
“以五大行動為關鍵路徑,浙江將全力打造資源導向發展模式、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生態價值轉化、生態保護補償四大標志性成果。”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浙江將著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全域保護治理大格局,持續增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與持續性,為建設更高水平的生態省提供堅實支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浙江正以系統思維和創新機制,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