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網獲悉,2023年5月,江西省撫河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成功通過國家評審,獲得中央財政3億元獎補資金支持,吹響了全域生態治理的號角。該項目計劃對479座廢棄礦山實施系統性修復,總面積達1.83萬畝,是江西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
其中,由江地集團承建的一標段覆蓋撫州市9縣2區,涉及327座礦山,修復面積達1.04萬畝,占項目總量超過一半,任務艱巨、意義重大。面對建筑石料礦點多、邊坡陡峭、土壤貧瘠、植被成活率低等復雜難題,項目團隊摒棄傳統“簡單復綠”的思維,堅持“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水則水”的科學原則,探索出一條將生態修復與產業導入、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
在技術攻堅方面,項目團隊引進中高次團粒噴播專利技術,有效提升邊坡植被的覆蓋度與生物多樣性。同時,成立QC質量攻關小組,通過精細化管理與工藝優化,將噴播施工的合格率從84%提升至93%以上,顯著增強了生態修復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以資溪縣老虎嘴礦點為例,這片曾因開采而植被損毀、巖土裸露的58.25畝礦區,經過系統修復與長期養護,如今植被覆蓋率接近100%,昔日的“生態傷疤”已蛻變為綠意盎然的生態屏障。
截至目前,項目已累計完成生態修復1168.76畝,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89處,新增及提質林地4181.7畝、草地2626.9畝,修復退化草地314.8畝,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
生態修復不僅要“綠起來”,更要“富起來”。在崇仁縣新華建材廠廢棄礦點,項目團隊采用“客土回填+生物菌肥”技術改良紅壤,將21畝貧瘠土地改造為標準化油茶林。目前,已在南城、樂安等地連片種植油茶約1200畝,形成具有經濟效益的綠色產業帶,預計進入盛產期后年產值將突破200萬元。部分礦區還因地制宜發展菌菇種植、濕地松等特色經濟作物,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項目始終堅持“為民修復”的理念,積極帶動當地群眾參與。施工期間,超過80%的勞務人員來自周邊村莊,累計帶動150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部分村民在工程結束后繼續留任,參與后期植被養護與管理,實現穩定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在崇仁縣六家橋鄉某礦點修復過程中,項目團隊采納村民建議,將原定種植的生態林調整為經濟效益更高的柚子樹。如今,1700余棵柚苗長勢喜人,不僅美化了環境,更承載著村民對綠色豐收的美好期盼。
從滿目瘡痍到層巒疊翠,從生態“包袱”到發展“資源”,撫河流域廢棄礦山的蝶變,不僅重塑了山川面貌,更激活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未來,這片重獲新生的土地將持續釋放生態紅利,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生動范例。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