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網獲悉,8月14日,貴州省召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全省正積極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攻堅行動,目前已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超過6萬畝,總體修復進展達到80%,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是指通過自然恢復或人工干預措施,對因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土地損毀和植被退化等問題進行系統修復。當前,貴州省的修復工作主要聚焦兩大類: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和有責任主體的在產礦山。
在歷史遺留礦山方面,全省目前仍有約8萬畝待治理。為此,貴州先后印發《貴州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和《貴州省“十四五”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行動計劃》,并制定項目管理辦法,從制度層面規范修復項目的實施與監管。
“十四五”以來,貴州成功申報苗嶺、南北盤江等重點區域礦山修復示范工程,爭取中央及省級資金支持,推動一批重點項目落地實施,形成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
對于有責任主體的在產礦山,貴州強化源頭管控和過程監管。2025年新修訂的《貴州省礦產資源條例》首次設立“礦區生態修復”專章,明確“邊開采、邊修復”的法定要求,推動生態修復與生產活動同步開展。
同時,貴州修訂出臺《礦山生態修復基金管理辦法》,將基金繳納情況作為礦業權審批的重要條件,嚴格把關企業履責情況。正在建立礦區生態修復方案評審專家庫,提升方案編制的科學性與專業性。
為壓實各方責任,貴州還出臺監督管理制度,組織對市縣相關部門和礦山企業開展批后監管及實地聯合抽查,并赴現場調研指導生態修復工作。通過遙感解譯技術,對全省露天礦山損毀土地進行動態監測,及時掌握修復進展。
此外,貴州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制定出臺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的實施意見、考核辦法和評價指標,規范第三方評估流程。依托綠色礦山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多部門協同推進,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目前,綠色發展理念已在礦山企業和社會各界中廣泛認同,綠色礦山建設穩步推進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