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湖北北部的隨州,北靠桐柏山,南接大洪山,東連大別山,獨特的地質構造孕育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尤以優質花崗巖最為突出。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引擎,隨州
石材產業的發展歷程猶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創業史詩,見證了從資源初探到產業興起、經歷陣痛再到綠色轉型的全過程。
一、資源初現,產業萌芽
上世紀90年代初,隨州石材產業在萬和鎮悄然起步。1993年,萬和鎮石材工藝廠的成立標志著這一行業的初步形成。盡管當時企業規模小、技術簡單,僅能生產基礎的石材工藝品和小型建筑用石,但正是這一步嘗試點燃了產業發展的星星之火。
進入21世紀,隨州石材資源的獨特優勢逐漸顯現。飾面用花崗巖主要分布在隨縣吳山、萬和、草店等地以及廣水市部分區域,儲量豐富、品質優良、易于開采,產品涵蓋黃金麻、白麻、芝麻灰等多個系列。這些石材以其色差小、出材率高、耐壓性強等特性廣泛應用于建筑裝飾、園林景觀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二、招商引商,產業集聚
2005年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福建商人李昌喜敏銳捕捉商機,于次年投資400余萬元在吳山鎮創辦福磊石業有限公司,開啟了閩商大規模進駐隨州的序幕。憑借成熟的技術、資金支持和銷售網絡,福建企業的加入迅速推動了本地石材產業的快速發展。
2009年,市委市政府批準設立“閩商石材工業園”,并出臺土地、稅收等多項扶持政策,極大激發了企業活力。至2016年底,隨州石材產業累計投資達172億元,年創稅收2.3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近三成;從業人員超4萬人,運輸及相關服務業帶動就業上萬人,年產值超過20億元。高峰時期,隨州石材在全國市場份額一度高達20%,部分品種更是占據全國80%以上份額,“隨州花崗石產業集群”初具雛形。
三、發展遇困,轉型探索
然而,在高速發展背后,問題也逐漸顯現。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監管,行業出現無序開采、越界作業等現象,導致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同時,產業結構單一、附加值低、市場競爭乏力等問題制約了進一步發展。
面對困境,隨縣政府果斷按下“暫停鍵”,啟動全面轉型。通過制定《隨縣石材產業十年規劃》《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及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明確綠色發展路徑,致力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優勢。
四、綠色發展,重塑格局
為優化資源配置,2021年采礦權到期后,原有18個礦權整合為6個,年開采量控制在530萬立方米以內,礦區面積壓縮至10平方公里左右,實現資源科學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生態修復方面,隨縣投入5.23億元實施礦山復綠工程,完成2.11萬畝綠化修復任務,多個礦區成功創建省級綠色礦山,部分被納入國家名錄。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區如今已綠意盎然,部分區域甚至變身農田和景觀綠地。
資源循環利用也成為重點方向。總投資4.7億元建設多個綜合利用項目,處理尾料超1420萬噸;規劃建設吳山尾礦產業園,引入新材料企業提升尾礦處理能力;中潤循環公司建成生產線,將廢料轉化為機制砂、骨料等建材,解決固廢處置難題。
科技賦能方面,隨縣推進“智慧礦山”建設,打造集智能開采、運輸調度、安全監測于一體的全流程管理系統,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安全風險。
此外,隨縣積極舉辦招商活動,吸引臨工、犇星等54家知名企業入駐綠色建材循環經濟產業園,補齊產業鏈短板,構建涵蓋物流、貿易、制造、服務等環節的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邁進。
五、未來展望,砥礪前行
當前,隨縣已形成吳山、萬和兩大石材產業園區,具備年產530萬立方米荒料、1.8億平方米板材的能力,構建起完整的“采—加—銷—廢”產業鏈條。根據規劃,力爭“十四五”末實現全產業鏈產值500億元,沖擊千億元目標,打造國內領先的露天石材產業發展高地。
可以說,隨州
石材產業的崛起,是一部在挑戰中奮進、在變革中成長的歷史。它不僅為地方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也為全國傳統資源型產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隨州石材產業將繼續秉持生態優先理念,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