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石雕之都,惠安石雕技術源遠流長,凝聚著一代代藝術大師的心血,石雕創作不斷繁榮和創新發展,石雕作品內容更加豐富,技藝愈加精湛,融入時代特色與地域風采,也呈現了石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據悉,就在日前,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正式揭曉,中國石雕藝術大師、惠安石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德強創作的石雕作品《同心協力》上榜“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為福建增添一朵山花。
吳德強表示,受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這句話的啟發,他致力于將寫實手法與寫意精神相結合,將石雕作品呈現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精神氣息。
吳德強回憶,自己當學徒時就看到不少惠安女在礦山撬石頭,那個場景在他腦海一直念念不忘。在2019年,他獲得了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當時就想創作一件與勞動有關的作品,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惠安女和惠安石雕這個題材。《同心協力》就是通過塑造兩位惠安女勞動合作的場景,突出惠安女勤勞樸實、積極樂觀的品質,并弘揚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
傳統石雕有了現代雕塑面貌
在中國石雕之都 惠安崇武長大的吳德強,自小就被石雕技藝的獨特魅力所吸引,從藝后一直堅持以民間生活題材進行雕藝創作。
1986年,他師從閩南石雕名匠蔣智錦學習石雕工藝,歷經3年時間的磨練 ,他逐漸熟悉了各種雕刻工具的使用,加上愛琢磨,對藝術主題、材料選擇、雕刻手法、人物比例和圖紙設計也有了自己的見解。他對傳統石雕的浮雕、鏤空雕和圓雕等技藝特別感興趣,尤其癡迷于石雕藝術創作設計。
后來著名雕塑家洪世清對吳德強的指點,稱得上是其從藝生涯的重要轉折。據吳德強介紹,洪老師擅長國畫、版畫、雕刻、書法,是藝術大師黃賓虹、潘天壽、劉海粟的學生。他追求時空和天然的魄力,尤其是“三分之一工藝,三分之一天然,三分之一時空”的創作方式令他深受啟迪。
2000年,中國《雕塑》雜志社與惠安縣合作舉辦首屆中國雕刻藝術節,全國各大美術學院的雕塑家與當地雕刻工匠一起交流,讓吳德強開闊了眼界。自此,他所擅長的傳統石雕有了現代雕塑更清晰的面貌,促使石雕整體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借助藝術作品展示信仰之美
吳德強的創作非常接地氣,秉承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的思想。他表示自己扎根民間,從生養自己的閩南大地上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中挖掘藝術題材,進而提煉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以此詮釋自己對惠安熱的熱愛與感激。
在石雕創作上,吳德強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一方面積極借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技藝,從古代建筑園林、佛教造像和摩崖石刻中汲取營養,從泥塑、面塑、剪紙等民俗藝術中尋找靈感;另一方面竭力在思想、理念與手法上創新,學習寫實主義,接受現代藝術的熏陶,形成自己獨有個性風格。
吳德強深有感觸地說,要全面吸收古今中外的雕塑藝術精華,把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所以,他與《雕塑》雜志社合作,承辦了2019、2020兩屆“豐盈韻·全國高校畢業生雕塑創作營”,旨在加快傳統石雕與學院派藝術的統合,取長補短,促進惠安雕塑行業的創新發展。新時代前進步伐也為藝術創作帶來了發展機遇,藝術家要善于通過技術作品展示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以石雕故事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美好。
打造福建文化標識體系
此次,吳德強創作的石雕作品《同心協力》喜摘“山花”大獎,也是我省加快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圍繞“出精品、出人才”的目標,省文聯團結引領廣大文藝工作者潛心創新創造,不斷提高閩派文藝精品創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
本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選活動,明石雕作品《牧歸映晚霞》、張建奎石雕作品《星火燎原——長征之路》等多項多作品入圍終評,有力彰顯了福建傳統工藝創作的實力,樹立附近工藝強省的優秀形象,打造了福建特色的福建文化標識體系。
福建民間文藝家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接下來,我們將此次評選為契機,聚焦創作生產更多優秀的閩派文藝作品,打造一批具有福建標識的精品力作,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福建故事,推動石雕文化的發展。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