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近年來,伴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推進,煤炭能源占比逐年下降,廢棄礦山數量不斷增加。據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預計,到了2030年,屆時我國關閉或廢棄礦井或將達1.5萬個點,大量土地資源將被閑置。
而與此同時,我國光伏產業迅猛發展,但可利用建設光伏電站的土地愈發緊缺。所以當下利用礦山廢棄沉陷區展開光伏建設,
將光伏發電與礦山生態治理有機結合,如此不僅可解決土地資源利用問題,也可推動生態環境治理。
近幾年,在特變電工新能源等光伏企業的努力下,采用“光伏+礦區治理”模式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漸突出,成為光伏發電領域的投資熱點,深受廣大投資者的認可。
一方面差異化治理,實現光伏與礦山真正融合。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廢棄礦山因環境破壞嚴重,溝壑縱橫等原因,這樣的區域進行傳統的復耕復林費時費力,建設光伏電站也存在極大難度,因此不少企業權衡利弊,對“光伏+礦山修復”項目望而卻步,不愿投資。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特變電工新能源積極轉變思路,依托新能源領域建設經驗,針對不同礦區面臨的環境與地質情況,對“光伏+礦區治理”模式提出了差異化開發治理方案。
如以山西交口縣300MW光伏平價項目為例,特變電工新能源在建設中首次采用柔性支架以及大坡度大跨距斜坡支架技術,該技術最大可實現40m以上跨距,可適應不同坡度坡向地形,能夠進行大跨度張拉橫穿溝壑。這樣不僅有效降低項目建設成本,還提高了安全耐用性,同時在相同土地面積建設容量約為常規固定支架的3倍,有效提升了該土地的利用率。
另外,沉陷區之外棄渣場也是廢棄礦山作為“光伏+礦山修復”地塊,針對工況特點,推出了可適應不同坡度和高度的斜坡支架方案,無需再進行坡面處理,即施工不用破壞原有地面,極大解決了大角度坡面上施工困難、影響坡面穩定性的難題。
通過特變電工新能源這種差異化處理,常規設計中不能應用的地形也可鋪上光伏組價;以往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平整的渣場,也可直接應用于光伏建設。在土地緊缺、人力成本上升的不利形勢下,有效降低了電站初始投資且提高收益,一舉多得。
另一方面,與生態恢復相結合,促進變廢棄礦山為 “金山銀山”。
“光伏+礦山修復”不僅僅停留在經濟效益提升上,還要實現礦山地質環境穩定、損毀土地復墾利用、生態系統功能改善等目標。
在山西交口縣300MW光伏平價項目中,特變電工新能針對礦區土壤肥力和水源涵養能力較差,不易耕作的實際情況,對光伏電站不同區域也采取差異化種植方式:在平臺區域光伏陣列間及斜坡坡底種植低矮的沙生灌木、在斜坡坡頂和道路兩側對電池板不存在遮擋的位置種植常規沙生灌木、在斜坡坡面種植低矮的沙生灌草,全面高效利用土地植樹固土和復綠。
如此以來,短短數月,昔日大量礦區裸露,地面上寸草不生、水土流失、礦渣堆積的場景不復存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塊塊光伏電板整整齊齊地掩映在青山疊翠草木蔥蘢之中,綠意與效益在滋長。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曾表示,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
現在通過特變電工新能源等光伏企業盡心竭力的創新和探索,在推動礦山生態恢復的同時,還因地制宜,種上了適合礦山各片區生長的經濟植物,實現了農林業、發電雙豐收,促進廢棄礦區的涅槃重生,真正轉化為我們人類的“金山銀山”,未來更可期!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