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礦山修復工程中,云南也是高度重視,不甘落后,在近期自然資源部印發的首批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案例中,昆明長水機場附近的云南大板橋礦山生態修復就成效顯著,榜上有名。
在12月1日,從“ 回眸‘十三五’奮進彩云南”云南省系列新聞發布會·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專題發布會上獲悉,云南省穩步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進一步明確目標,全省需修復治理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采點)占損土地資源總面積約4萬公頃;同時將爭取在2025年基本完成對全省歷史遺留露天礦山的生態修復。
在發布會上,云南省自然資源廳總規劃師吳先勇表示,“十三五”期間,省自然資源廳嚴格貫徹落實云南省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有關工作部署,發揮規劃引領的管控作用,多措并舉地展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相關舉措如下:
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布局。以推進國土空間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全要素全類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為目標,施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和突出重點的方式,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進行了安排部署,在城市化地區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在鄉村地區實施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在礦產集中開發區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縱觀整體,確立了點、線、面、網相結合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布局。
穩步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根據前期開展的對全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結果,全省需修復治理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采點)占損土地資源總面積約4萬公頃,涉及全省129個縣(市、區),修復治理任務極為艱巨。省自然資源按照分類修復的思路展開工作:對生產礦山,著力打造綠色礦山,使礦山建設從規劃、立項、建礦到生產的全過程都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對歷史遺留礦山,一方面爭取國家支持,實施重大項目,另一方面則印發《加快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通知》,要求以縣為單元制定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結合國家激勵政策,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建立礦山生態修復的動態監管平臺,強化全程監管,爭取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省歷史遺留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探索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修復。目前,云南省開展的撫仙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修復就是對“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一理念的成功實踐,它從國土空間管控、修山擴林、調田節水、控污治河、生境修復及治湖保水六大部分入手加大保護、修復和治理,有效促進了當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用地結構持續優化、一二三產業和諧發展,不僅實現生態保護,還帶來了極大的生態、經濟等多方面的效益,被自然資源部納入全國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向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