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程度上,面對石材行業內部大規模的轉型升級,該如何看待這一時期的人才問題,這里我們將主要通過“進”和“退”兩個方面做出解讀。石材網
“進”之難進之難,代表的不是進入門檻高,而是企業招人難,春節剛過,一些石材企業或相關企業遲遲不能開工,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工荒”。
水頭某老牌石企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家越來越重視品牌的樹立和塑造,以往較為粗獷的傳播方式已經開始略顯吃力和蒼白,樣給外界留下較為深刻的記憶點,成為企業開始著手發力的新方向。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是對上述石企負責人最恰當的心理描述。他坦言,一些網上等新潮傳播渠道較為活躍的群體多聚集在年輕人中間,且具備一定的網感,但年輕人卻不愿意進來石材圈中。
水頭某石材企業老板在之前的采訪中提到,公司留不住年輕人,多數年輕人表示水頭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欠缺學習的氛圍,娛樂設施不多,周末放松解壓沒有去處。
某石材異型加工公司老板坦言,雖然技術工人對于學歷并沒有很高的要求,但為何還是如此難招人?
除了企業方沒有建立儲備人才的機制之余,這些沒有擁有高等學歷的年輕人在選擇職場時雖不具備充分的話語權,但他們仍表示石材行業創造性不高,因此也不愿來這里把石材行業當作跳板。
進之難,難于上青天。石材行業如何迎戰“進”之局,需要拿出真正吸引年輕人的石材文化內涵,或許可以突破這一關卡。
“退”之窘
退之窘,代表的不是不容易離職走人,而是“人情味”太濃。
水頭的石材產業不論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廠,亦或是排在行業前列的老牌企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親戚繁多,利益沖突的一種現狀。
如今,轉型升級是大家普遍的共識,但是如何轉,轉向哪里卻各不相同。某業內大佬石企在轉型升級中,果斷引進職業經理人,想以此用更專業、更現代化的管理方式來整頓企業,
奈何這些高端引進人才,卻一個個遇冷,短短幾個月內便拂袖而走,可喜的是,隨著石一代的放權,拿起交接棒的石二代們顯得更加“鐵面無私”。一方面是不需要再把人情放在第一位考慮因素,
另一方面是受新潮思維的影響,可以更理性地看待、分析問題的關鍵。退之窘,窘在老板內心是否一桿秤來衡量員工處境的問題。如何消除窘境,需要企業決策者當機立斷,以鐵腕換公司的健康運營。
攻堅戰如何進擊?
通過研究智能化、自動化,用機器替代工人;要么通過產品價格提升,負擔起一線工人的相關待遇。石材行業向智能化進軍不能空喊口號,要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縮減人力成本,提高人均收入。同時,不要輕易賤賣,輕易地削弱勞動力成本。
對于引進人才難的問題,還需要地方政府牽頭引進年輕人才關心的相關產業。例如,“在水頭建立有規模的圖書館”已經成為首個迫切的需求點。
所以,只要一座城市能夠宜居宜業,生活配套齊全,這些都將會成為企業留人的一張無形之手,那么對于水頭的石材行業而言,缺少的硬性配套確實給引進人才帶來了減分印象,至于企業能夠通過什么方式去彌補這些丟分項,就看各個企業的誠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