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石材行業,有一句老話:款到了再發貨,那叫生意;現款現貨,才是真生意。
可現實中,太多人把“做生意”演變成了“做慈善”——
貨發了半個月才付款?那不是合作,是變相付息;
半年后才結算?別騙自己了,那是替別人扛著資金壓力;
等到年底、甚至拖成“下輩子還”的賬,哪里還是做生意?那是拿自己的青春,去陪別人走他的創業長征。
合著到最后,只有醫院救急、火葬場收尾才算“即時結算”?而我們辛辛苦苦采荒料、切板材、跑工地的石材人,卻要年復一年地被“人情”和“信任”綁架,陷入無休止的三角債泥潭?
不,這不是常態,這是病,得治!
為什么石材行業普遍堅持“先付定金,安排生產;石材上車,結清尾款”的鐵律?這不是冷漠,而是血淚教訓換來的生存法則。
一、定制化生產,決定了“無定金不啟動”
石材不同于標準品。每一塊板,往往都承載著客戶的特定需求:厚度、尺寸、加工工藝(切割、異形、倒角)、表面處理(光面、火燒、荔枝面)……全都量身定制。這種高度“專用性”,意味著一旦按圖加工完成,幾乎無法轉售。
試問:誰會要一塊專為某別墅背景墻定制的2.8米高弧形巖板?換個項目,規格不匹配,風格不對路,它就是一塊廢料。
所以,定金不僅是誠意,更是止損的底線。沒有定金就開工,等于拿自己的荒料去賭客戶的信用。
二、生產不可逆,一塊切錯,滿盤皆輸
荒料昂貴,尤其是優質品種。從礦山到加工廠,運輸成本高、損耗大。一旦按客戶圖紙切割,過程不可逆——切短了不能接,磨花了不能補。
若客戶臨時毀約,那塊已被加工的石材,可能連回收價值都沒有。企業不僅要承擔材料損失,還要支付人工、電費、設備折舊……最終,不是客戶違約,而是你替他買單。
三、“上車結款”,是對買賣雙方的雙向保護
很多人誤解“上車付款”是賣方強勢。其實,它是一套精密的風險共擔機制:
對賣方:貨一上車,錢就到賬,避免“貨在路上,心在煎熬”。再也不用擔心貨物送達后,對方以“破損”“色差”等理由拒付或壓價。
對買方:上車前可現場驗貨,親眼確認顏色、紋理、尺寸、加工精度是否達標。發現問題當場整改,避免運到工地才發現問題,退換成本極高。
同時,尾款未結清,賣方在裝車時也會更加謹慎,確保打包牢固、吊裝規范,減少運輸破損風險。
這不僅是交易流程,更是信任的可視化交付。
四、數據不會說謊:規則越清晰,糾紛越少
最新行業調研顯示:
明確定金條款的交易,糾紛率下降37%;
實行“上車結清尾款”的項目,次品爭議率接近于零;
而長期賒銷的企業中,超過60%面臨現金流緊張,甚至因客戶倒閉而血本無歸。
五、賒賬,不是人情,是慢性自殺
你以為賒出去的是“面子”,其實是把自己的命脈交到別人手里。
客戶說“過兩天就付”,結果拖成“下輩子還”;
你催款怕傷感情,對方反手一句“你這人真沒格局”;
最狠的是——錢壓在外面,自己連買新荒料都要去借錢,還要付利息。
賒賬的本質,就是用你的錢,養別人的生意。
結語:不賒賬,才是對行業最大的尊重
做生意,拼的是質量、服務和效率,而不是誰更能“扛賬”。
現金流轉得越快,
石材企業活得越好。
守住“定金開工、上車結款”的底線,不是小氣,而是專業;
不是不講情面,而是對自己、對員工、對供應鏈的責任。
石材人不怕苦、不怕累,但真的怕——
貨發了,錢沒了,夢碎了。
所以,請尊重規則,也請尊重每一個堅守規則的石材人。
真正的生意,從不賒未來。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