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石雕之都”,惠安石雕承載著千年技藝的厚重積淀。
石材網了解到,如今,這片孕育匠心的土地正悄然掀起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匠人們以創新為筆,以生活為紙,將曾經高居廟堂的石雕藝術,一步步引入尋常百姓的家居空間。近年來,惠安縣從產品形態、文化創意、技術革新到市場拓展多維發力,推動這一傳統工藝實現華麗轉身,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
破界而生:從神龕走向客廳的石雕藝術
長久以來,惠安石雕常與佛像、紀念碑等宏大題材緊密相連,被視為莊重、肅穆的象征。然而,時代在變,審美在變,消費在變。越來越多的石雕企業開始打破“宗教造像”的固有標簽,主動擁抱現代生活場景,探索藝術與日常的融合路徑。
如今的惠安石雕,早已走出神龕,走進茶席、客廳與庭院。小至一方茶盤、一盞石燈,大到整套茶桌、園林花架與藝術掛畫,產品形態不斷延展。價格從數百元的精致擺件到數萬元的藝術家居,覆蓋多元消費層級,讓石雕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品”,而是可觸、可用、可賞的生活美學載體。
這場“破圈”變革的背后,是一批先鋒企業的率先突圍。以煮石山房為代表的品牌,將石雕與茶道深度融合:石茶壺取意山水、仿形古木,天然石紋與精雕細琢相映成趣;原石茶盤保留粗糲肌理,與溫潤茶湯共構禪意空間,讓品茶成為一場沉浸式的藝術儀式。觀如十刻則以現代設計語言重構傳統元素:神獸石腿與實木臺面剛柔并濟,浮雕掛畫以石材為紙、刀鋒為筆,花鳥山水躍然“石”上;影雕工藝更賦予石頭水墨般的層次,堪稱“可懸掛的詩”。而無匠堂提出的“泛石雕”理念更具前瞻性——將石雕融入香道、花道、空間美學,打造集器物、氛圍與精神于一體的禪意生活系統,真正實現“藝術即生活”。
這些作品不僅重塑了惠安石雕的產品形態,更重構了其文化身份:從“傳統的活化石”轉變為“當代生活的詩意表達”。堅硬的石頭被注入溫度,古老的技藝接上時代的地氣,贏得了追求品質與審美的中青年群體青睞,成為新消費語境下的“文化新寵”。
以文塑魂:讓創意成為產業升級的引擎
文化創意,是惠安石雕轉型的核心驅動力。依托“惠安女”“崇武古城”等本土文化IP,企業將地方記憶融入產品設計。通過影雕工藝打造的文化伴手禮,既承載歷史溫度,又兼具實用功能,深受游客與收藏者喜愛。
在“輕奢化”與“個性化”趨勢下,石雕的“不可復制性”反而成為其獨特優勢。無匠堂創始人張文山指出:“石雕因材質與手工難以量產,這種稀缺性恰恰成就了它的藝術價值。”當文化敘事與創意設計深度結合,一把融入“惠安女”紋樣的石茶壺,便不再只是器具,而是一件講述地方故事的藝術品。
“創新設計是為作品注入靈魂。”惠安縣城聯社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激發創意活力,惠安持續搭建創新平臺:舉辦“李周杯”石雕創新設計大賽、“石雕+家居工業設計”大賽,吸引年輕設計師參與,催生一批契合現代情感表達的新作。同時,深化與意大利卡拉拉美院、廣州美院等國內外藝術院校的合作,引入現代美學理念,讓傳統工藝更具國際視野與時代質感。
科技賦能:智造與電商打開新局
科技,為傳統石雕插上騰飛之翼。數控技術的廣泛應用,正重塑生產邏輯。豪翔石業、新海峽石業等企業紛紛引入智能數控設備,而建振石業更斥資3000多萬元,從意大利引進全球領先的KUKA智能機器人,成立“機器人數字雕刻中心”。在智造車間,機器人精準作業,雕刻周期縮短近半,精度達毫米級。這種“機器粗雕+人工精修”的模式,既保留了手工的溫度與靈性,又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使石雕產品在價格與品質之間實現更優平衡。
電商與直播則為石雕打開通往千家萬戶的“快車道”。企業積極擁抱數字營銷,與阿里巴巴、京東等平臺深度合作。直播間里,匠人現場演示選石、繪圖、雕刻全過程,讓消費者直觀感受“一塊石頭如何變成藝術品”,極大拉近了傳統工藝與現代消費者的距離。借助平臺大數據,企業還能精準洞察市場需求,快速迭代產品,開發更符合年輕群體審美的小型化、場景化家居用品。
產業集群建設進一步夯實發展根基。
石材網獲悉,今年5月,惠安縣成立“世界石雕產業供應鏈集散中心”,推動資源集聚與協同發展;即將籌建的“惠安石雕工藝創新發展研究院”,將聚焦工業設計、新材料應用、品牌營銷等關鍵領域,為產業注入持續創新動能。
結語:
從佛堂廟宇到都市客廳,從單一雕刻到跨界融合,從手工匠作到“智造+電商”,惠安石雕正以多元創新書寫千年技藝的新篇章。它不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再生、生活的重塑。當石雕藝術真正融入日常,當文化價值與實用功能完美共生,這座“世界石雕之都”必將在泛家居與新消費的浪潮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