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福鼎,一座蘊藏5000萬立方米玄武巖的“黑金”礦山,正書寫著中國石材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篇章。這里,曾是338家作坊式小廠林立、塵土飛揚的加工區;如今,已蛻變為28家現代化企業集聚、生態友好的石材產業園。三十年來,福鼎黑(G684)
石材產業在機器轟鳴中完成了從粗放開采到精深加工、從資源依賴到綠色發展的華麗轉身,成為中國石材行業集約化與環保轉型的鮮活樣本。
自1992年正式開采以來,福鼎黑礦山累計可采儲量達3800萬立方米,足以支撐百年以上的持續開發。然而,真正的挑戰并非資源本身,而是如何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找到平衡。早期的福鼎石材業以“市場板”為主,設備簡陋——一臺大切鋸、幾臺人工磨光機便是全部家當,技術水平低,異形加工幾乎空白,產業形態原始而分散。
隨著市場需求的升級,部分企業率先邁出轉型步伐,嘗試承接工程板訂單,憑借先發優勢贏得可觀利潤。一時間,眾多廠家紛紛跟進,工程成品單成為行業新寵。但多數企業仍沿用十余年前的老舊設備,產能與品質難以匹配高端市場,行業整體陷入“有量無質”的瓶頸。
真正的變革始于近十年。面對環保壓力與市場倒逼,福鼎啟動全面整治行動:淘汰高污染、低效能的小作坊,推動企業整合升級。經過兩年集中整改,338家加工廠被整合為28家具備現代化生產能力的龍頭企業,徹底重塑了產業格局。
如今走進白琳鎮金山工業園區,映入眼簾的是整齊劃一的現代化廠房,車間內自動化切割、研磨設備高效運轉,工人們熟練操作數控系統,將一塊塊黑色荒料精密切割為規格板、異形件乃至藝術裝飾構件。廠區外,大型黑色沉淀罐靜靜矗立,工業廢水經多級處理后循環利用,實現“零直排”。目前園區已有26家企業投產,預計全面達產后年產值將突破30億元。
這不僅是一次產業的物理重構,更是一場發展理念的深刻覺醒。企業紛紛加大研發投入,開發防滑板、超薄板、復合板等環保型、功能性新產品,滿足建筑工業化與個性化定制趨勢。同時,借助電商平臺、國際石材展等渠道,福鼎黑品牌正加速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更值得期待的是未來的“后礦山時代”。當地已規劃在資源枯竭后,將礦區改造為工業遺址公園與石材文化博覽園,發展工業旅游,讓人們在觸摸黑色巖層的同時,回望這段從“賣石頭”到“賣文化”的轉型歷程。
從荒料到精品,從污染到綠色,從分散到集約——福鼎黑
石材產業用三十年時間,走出了一條資源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它不僅切割出了高附加值的工程板材,更在時代洪流中,雕刻出一個傳統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輪廓。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