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巖,以其卓越的硬度與耐磨性,長久以來穩居建筑裝飾材料的“常青樹”地位。然而,步入當下的花崗巖產地或市場,一種令人尷尬的景象卻撲面而來:相似的廠房布局、雷同的大型切割與打磨設備、幾乎一模一樣的展廳陳列——芝麻白、芝麻黑、黃金麻等主流石材品種的花色紋理高度趨同,甚至連企業名稱也充斥著“XX石業”“XX花崗巖”的模板化表達。這種“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同質化競爭,正將堅硬的花崗巖拖入“價格戰”的泥潭:荒料利潤被壓至微薄,企業陷入“復制粘貼”式的低水平內卷,創新活力日漸枯竭。要打破這一僵局,必須在花崗巖堅硬的質地中,鑿開一條通往差異化的裂隙。
花崗巖行業的同質化,并非偶然現象,而是由資源特性、行業生態與企業認知三重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構性困境”。
第一重困境:資源與設備的易復制性。 大型切機、磨機、紅外線橋切等核心設備均為標準化工業產品,資金到位即可快速采購;標準廠房的設計圖紙在業內近乎公開,三月內便可建成投產;即便涉及礦山資源,多數企業仍依賴外購荒料,而非依托自有礦山進行差異化開發,導致原料來源高度同質。當生產硬件成為“公共選項”,企業便難以在制造端構筑真正的壁壘。
第二重困境:產品價值認知的扁平化。 許多企業仍固守“賣材料”的原始思維,將競爭焦點鎖定在“誰的荒料更便宜、切割更規整”。然而,石材的本質是空間與場景的塑造者——同一塊石材,在高端酒店大堂可化身為空間藝術品,在家庭廚房則是耐用臺面,在博物館中又承載著文化敘事。對產品多維價值的忽視,使得千篇一律的“石板”淹沒在市場洪流中,無法實現價值躍升。
第三重困境:應用場景的固化與窄化。 長期以來,花崗巖被貼上“耐用”“經濟”的標簽,主要應用于市政道路、廣場鋪裝或低端家裝的窗臺、門檻等部位。企業習慣于“按噸計價”“按平方銷售”的粗放模式,鮮少思考:芝麻黑能否從廣場地磚蛻變為高端會所的藝術背景墻?黃金麻是否能從路沿石升級為戶外家具的定制臺面?對應用場景的刻板認知,嚴重制約了花崗巖的市場潛力與溢價空間。
第四重困境:行業生態的短視與模仿慣性。 當某款產品或營銷策略初獲成功,市場上往往在短期內涌現大量“同款”,品牌命名、宣傳話術甚至產品包裝都如出一轍。這種“抄作業”模式成本低廉,能快速收割短期利益,卻從根本上侵蝕了行業的創新土壤。而下游客戶也逐漸形成“比價采購”的慣性,進一步倒逼企業放棄差異化探索,陷入惡性循環。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花崗巖產業的困境愈發凸顯。曾經動輒價值上億乃至百億的礦區,已不再擁有昔日的輝煌。市場上充斥著“手握大單”的虛假承諾,實則多為“騙吃騙喝”的騙局。面對此景,唯有正視現實:出路不在于等待需求,而在于主動創造需求。
商業邏輯的核心在于:需求驅動生產,而非生產等待需求。若企業繼續坐以待斃,經濟的“寒武紀”式沖擊將反復重演,摧殘整個
石材行業。作為花崗巖的源頭企業,必須摒棄被動等待的心態,轉而成為市場需求的創造者與開拓者——通過產品創新、場景延伸、品牌賦能與服務升級,重新定義花崗巖的價值,開辟新的應用藍海,方能在堅硬的現實中,鑿出屬于未來的通途。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