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濟南市創新“1+N”治理模式,推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濟南市創新“1+N”治理模式,推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從近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
石材網獲悉,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針對全市919處歷史遺留礦山,提出了一種名為“1+N”的創新治理新模式,旨在通過將礦山生態修復與各類產業項目相結合,促進生態恢復的同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該模式計劃確保到2026年底全面完成這些歷史遺留礦山的生態修復工作。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國土空間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科學編制并實施了《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并在獲得國務院批復后率先編制了國土空間近期規劃。這一系列規劃始終立足于國內外兩個大局的高度來推動國土空間的合理布局和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并通過預留彈性空間的“留白機制”,為未來城市的發展規劃、時序安排及功能管控提供了靈活性。這使得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節約集約、區域協調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等重大戰略部署能夠被有效地轉化為空間落位的實際操作指南。
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在“三區三線”(即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以及對應的控制線)的劃定工作中,濟南市特別重視生態保護紅線的確定,將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生態功能極為重要、生態極脆弱的區域,以及基本無人類活動且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生態空間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嚴格限制對這些生態空間的占用。目標是到2035年,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少于1238.00平方千米,為濟南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空間支撐。
探索多途徑生態修復模式
濟南市還編制了《濟南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積極探索多樣化的生態修復路徑,致力于構建一個“一屏一帶、多廊多點”的全域生態空間格局。其中,“1+N”治理新模式尤為引人注目,它強調將礦山生態修復與其他產業項目相融合,創造以產業發展驅動生態修復的新局面,既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也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
關注世界石材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