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材料,砂石在工程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其開采過程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砂石資源?石材網獲悉,泉州通過持續推進砂石資源管理規范化,并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地方性法規《泉州市砂石資源管理規定》(簡稱《規定》),給出了答案。
立法填補監管空白
泉州沿海地區因其豐富的砂石資源而聞名,這些資源不僅支持了當地石材產業的發展,也為歷史建筑如洛陽橋、開元寺東西塔以及現代地標提供了原材料。但隨著石材產業的擴張,違法開采、礦區生態修復滯后等問題日益凸顯。為此,《規定》應運而生,旨在通過法律手段加強砂石資源的管理和保護。
創新舉措推動綠色發展
創新砂石資源的利用,例如,在南安市霞美鎮濱江機械裝備基地內,一個由廢舊礦山改造而成的開放式綠地公園成為居民休閑的好去處,展示了砂石資源再生利用的新模式。此外,美的項目工業地塊平整工程通過將工程與砂石處置權捆綁招標的方式,實現了“化閑為寶”,為砂石開采打開了新思路,為其他地方項目建設提供了借鑒。
截至目前,目前,泉州有多個縣(市、區)積極推動剩余砂石資源進入市產權交易中心公開有償處置,累計已成交砂石資源項目30宗,成交金額近2億元,有力提升了砂石資源價值。
強化監管促進生態恢復
《規定》明確了砂石資源的定義及其有償處置機制,處置收入繳入同級財政國庫,必須用于本地區生態修復。同時,建立立體式監管格局是《規定》的一大亮點,強調了建立全方位監管體系的重要性。通過明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責任分工,形成合力,確保礦區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推進。
石材網了解到,目前,泉州已有多項生態修復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如小光山一號礦段和惠安縣路通、滿山紅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等已變成村民的日常休閑放松之地,均展現了綠色礦山建設的美好前景。村黨支部書記曾惠蘭坦言,伴隨隨著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完工,裸露的礦山披上了綠裝,環境變好了,空氣清新了,村里的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大家免受生態損害之苦了。
所以,《規定》不僅是對現有法律法規的有效補充,更是泉州探索砂石資源可持續發展路徑的重要一步。它標志著這座城市正朝著更加環保、可持續的方向前進,為全國其他地區樹立了榜樣。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