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大興安嶺呼中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的探索與實踐
大興安嶺呼中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的探索與實踐
石材網了解到,在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廣袤的林海之中,曾經存在著四處總面積達10.74公頃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隨著時間的推移,碧水鎮采石場逐漸通過自然恢復重獲生機,然而第二采石場(2.6656公頃)、橋頭采石場(4.9084公頃)和呼源鎮采石場(1.7028公頃)依舊呈現出一片荒蕪景象。這些地方由于長期無序開采,導致原生地形地貌遭到嚴重破壞,超過80%的原始植被被剝離,大量土地資源被占用,急需采取行動進行生態修復。
面對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資金短缺、現實挑戰重重以及投入不足的問題,呼中區政府勇于擔當,率先嘗試市場化解決方案。政府將礦山修復視為保護綠水青山的重要使命,在“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的原則指導下,建立起了一個由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并根據實際情況精準施策的治理框架。
首先,準確掌握廢棄礦山的具體情況是實施修復的關鍵步驟之一。2017年,借助黑龍江省開展的礦山地質環境詳細調查的機會,呼中區利用遙感解譯技術和無人機航測等先進手段對礦山進行了詳細的勘測分析,如同為礦山做了一次全面的“CT掃描”,從而清晰地了解了各廢棄礦山的分布狀況及其所面臨的環境問題?;诖?,確定了包括呼中區第二采石場、碧水鎮采石場和橋頭采石場在內的三個重點治理區域,總面積達9.2768公頃,為后續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針對不同條件的廢棄礦區,呼中區秉持著高效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原則,采用自然恢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制定了針對性強的生態修復方案,“一礦一策”地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經過一系列努力,如削坡減載、植被重建等措施,不僅顯著提高了當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增強了水源涵養功能,還有效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態系統重新煥發活力。
呼中區的成功案例表明,科學規劃和技術支持是實現礦山生態修復成功的關鍵因素。此外,該區創新性地引入了市場化運作機制,將開采所得的部分收益用于生態修復項目,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這種做法不僅解決了資金瓶頸問題,也為礦山生態修復提供了持續的動力,展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成就,并為其他地區的類似項目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參考,證明了市場化機制在生態修復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
關注世界石材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