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筑就是我們的根脈,一磚一瓦都承載著鄉愁。“一談到閩南傳統建筑,作為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蔣欽全便滔滔不絕。
在蔣欽全眼中,閩南傳統建筑的紅磚白石、燕脊斯飛、雕飾彩繪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獨樹一幟,營造技藝充分體現著中華傳統的宗法禮樂制度和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他愿做一名“授業傳道人”,向更多人展現閩南傳統建筑的獨特魅力。
據
世界石材網獲悉,蔣欽全出生于福建泉州石雕世家,是清代蜚聲八閩的“蔣源成石鋪”第六代傳人。在13歲時,就在祖輩教導下學習石雕技藝,曾當過國營石雕廠的骨干工人,改革開放后更創辦了自己的石雕廠。
蔣欽全表示,石雕是閩南傳統建筑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年少時練習打石頭經常要打到手痛了才休息,不僅激發了他對閩南傳統建筑的興趣,還為他后來深耕古建筑修繕打下了良好基礎。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蔣欽全開始從石雕界“晉升”到古建筑界,先后師從張由芳、杜仙洲、羅哲文等名匠大師,潛心研習,直至精通各類古建筑營造技藝,尤其擅長仿古建筑營造和文物建筑修繕。
蔣欽全介紹,二十多年前,正值泉州東街拓寬改造,他們接下了復建“豸繡承恩”坊的任務,要求在嵌入22塊明清時代牌坊殘構的前提下恢復原牌坊風貌,他花費了大量時間查找資料、問老師傅確定修復方案,并尋找合適的舊構件做填充修補。
在蔣欽全的努力下,古老的“豸繡承恩”牌坊得以重建,榫卯嚴絲合縫,古色古香,至今仍屹立于泉州南俊巷。后來,他相繼主持修繕了泉州安平橋、崇武古城、楊阿苗故居、施瑯故居等建筑,讓這些特色閩南傳統建筑得以延續至今。
為了更好地展現閩南傳統建筑的魅力,蔣欽全除了周邊省份,還轉戰港澳臺,甚至走出國門,在東南亞及中東地區承建了一大批寺院、宮觀、樓臺亭閣、塔幢等建筑工程,廣受好評。
202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厝新聲”新試點活動在泉州啟動,選取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作為項目重點,以新視野探索文化遺產保護。一直致力于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承的蔣欽全親自授課并參與古建筑構件展示講解等活動。此外,他還在自己家鄉建造了一座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習所,通過實物實例展示和傳授研習等多種手段進行技藝傳承,將自己所學、所思、所研及數十年的經驗編撰成《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在蔣欽全這里,沒有什么傳統技藝“不足為外人道”的規矩門檻,只有“班門勤練斧,立志趕公輸”的師訓。蔣欽全坦言,他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匠人,帶著匠心去對待每一次創作,“雕琢”每一個徒弟,將石雕業薪火相傳。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