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麻城石材因當地政府支持力度之大,石材產業集群發展之快,產業檔次提升之迅而引起了全國石材行業的關注,前往取經學習者是絡繹不絕。麻城石材業在發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但當地政府有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這是最值得提倡和學習的!不因噎廢食,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可謂是廣為傳唱的麻城經典模式!
麻城是一座千年古城,在三國鼎立時,后趙部將麻秋奉命筑城以守,遂稱該城為麻城。麻城作為縣一級行政區劃延續有1400多年歷史。現為黃岡市管轄的縣級市。
麻城在歷史上兩次出名。曾經黃麻起義時,打土豪、分田地,這里走出了幾十位將軍。如今,這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臨礦花崗石集群,每年都有成百批的人前來學習考察。在當下,各地都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奉為圭臬,對石材礦山大規模封殺之時,麻城市委、市政府卻立足實際,因勢利導,大力招商引資,喚醒沉睡的礦山,一方面利用石材打造金山銀山,一方面開墾復綠,建設綠色礦山。麻城對石材企業的支持力度之大,優惠政策之多,著實令全國同行羨慕不已!
在地理位置上,麻城地處京九經濟帶和長江經濟開放開發帶組成的黃金大"十"字的交匯中心,在武漢、鄭州、合肥三大都市圈的輻射范圍內。大廣高速、滬蓉高速、麻竹高速、麻陽高速、106國道、京九鐵路、滬漢蓉鐵路、漢麻鐵路等貫穿麻城全境。同時,石材園區還專設鐵路貨運專線直達、武漢港和"漢新歐"鐵路國際貨運專乘車,境內西南部陽邏港有4個5000噸級集裝箱泊位,暢通便捷的立體化交通為麻城石業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在資源儲量上,麻城飾面花崗巖石材豐富,有芝麻白、浪淘沙、平靖紅、芙蓉紅等20多個品種,品質優良。尤其是芝麻白,因色差小、儲量豐富、出材率高、易開采而名揚天下。白鴨山礦區面積60多平方千米,已探明儲量達5.15億立方米,可開采百年,屬國內特大型飾面花崗巖礦區。
麻城石材產業的開發始于改革開放后,當地貧困群眾為改變生存狀況,一窩蜂地上山采石,致使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進入新世紀,這個問題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采取了多項優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資,從石材產業發展成熟的城市引進了多個技術先進且具有雄厚實力的石材企業,并對持續礦業開發秩序進行整頓,關閉了大批無證采石場,整合了采礦權,有效遏制了破壞性采礦行為。
到了2015年,中部(麻城)石材產業園建設初期,僅有近40家小型石材企業,麻城市委、政府大膽決策、細致謀劃、科學管理。歷經8年時間,園區企業已發展至252家,大型礦山8座,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35家,中部(麻城)石材產業園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臨礦花崗巖生產基地。據統計,在2022年,石材產業實現產值200多億元,稅收近10億元,占據麻城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發展的同時,石材產業綠色轉型、提檔升級工作在麻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引導下有條不紊地進行。投資近10億元打造綠色礦山,投資超20億元打造綠色園區。同時,為了實現石材產業的長遠發展,麻城市委、市政府從四大家中抽調主要領導,專門成立了石材指揮部,園區相繼成立了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環保分局、自規分局等10多個產業服務機構,為石業發展保駕護航。如今,每年都有上百批次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團,前來麻城學習取經,羨慕麻城的產業基礎和發展環境。
在麻城“十四五規劃”中,將
石材產業列為麻城的支柱產業,根據“三綠色一循環”的發展思路,立足白鴨山礦產資源,以中部(麻城)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為載體,不斷推動礦山資源利用集約化、產業發展高端化、開采加工清潔化、園區運行智能化、交通物流高效化發展。推動園區企業“散變集”“小升規”“大變強”,打造5至10家產值過10億元的“頭部企業”,積極培育更大規模的石材龍頭企業,鼓勵、支持新引進的大型物流平臺企業做大做強。這些舉措使得麻城石材園區實實在在地成為中國石材的超級航母。
麻城石材所取得成績來之不易。麻城石材企業老板們眾口皆碑,這與中部(麻城)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董事長、湖北省華建石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龍才的努力分不開,他是一位有情懷的石材人。李龍才擔任中國石材協會副會長、湖北省石材協會會長兼麻城石材協會名譽會長。在麻城石材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過程中,他一方面大聲疾呼,為石材行業爭政策、爭地位;另一方面自律自強,以身作則,引導石材企業潔身自愛。在他與麻城石材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如今麻城這種政商互動,目標一致的和諧局面。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