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劉良,業內已是無人不知,其實他有著多重身份,泉州市第十七屆人大代表,泉州市第十一屆、十二屆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會長,廈門市石材商會會長,廈門山東商會會長,全國石材行業“十二五”創新領軍人物,獲中國石材金鑰石獎——特別成就貢獻獎,還有他打造的綜合性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榮獲福建省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的稱號。
他一邊在石材工程及家裝領域的生產銷售業務發力,一邊傾注數年心血打造全球首個石主題自然歷史博物館, 作為業界的先行創新者,英良集團董事長不斷在石材企業家與博物館運營者間轉換身份。
從石材商人到“石業”企業家,再到石文化、化石自然科學的“布道者”,劉良給自己的定位是“石僧”。終其一生為石頭奮斗不止,只念這部“石經”了。我們來回看他與石頭的緣分:
下好石材產業鏈這盤棋
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一張廈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讓劉良只身從老家山東來到了沿海之城,他學的是生物系,畢業之際,正逢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期,闖入了看似“不務正業”的石材商貿領域。
1999年,國內石材進出口貿易逐漸升溫,在貿易公司石材部工作的劉良決定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廈門英良石材有限公司。創業之初,公司主要做石材出口,將國內的石材賣到日本、韓國、歐洲和美國等地。伴隨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推動各地新一輪的大規模基建,劉良和同行們開始走出國門,此后,意大利、印度、土耳其、德國……全球石材及技術展會上的中國面孔也越來越多。
居安不忘思危。劉良在公司快速發展期就開始提前布局“換道”,創新推出了“Q-F-C”石材產業鏈模式,即聚焦石材產業的礦山(Quarry)、加工制造(Factory)和客戶(Customer)三個核心環節。石材礦山是起點,是整個石材產業鏈的源頭,加工制造是將石材從自然資源轉化為產品的核心環節,而客戶是產業鏈的終端,主要包括工裝和家裝兩類客戶。“Q-F-C”就像一個石材產業鏈棋盤,劉良則是加工廠與客戶之間的貿易商,為他們服務,也受制于他們。他拈起自己這顆棋子,反復思量,下一步該落子何處?
最后,將目光盯在加工制造上。在2003年,英良大理石加工中心在南安水頭開工。彼時,水頭鎮大大小小的石材加工廠林立,劉良依靠與同行分享前期做貿易積累的客戶資源,為水頭帶來更多的訂單,在共贏中慢慢站住了腳跟。
一直在當石界的“鯰魚”
隨著制造產業的深入,深處制造叢林的劉良再次感到了危機。如何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他思考后是進入石材行業的品牌領域,就是將英良品牌打造成石行業的路易威登,創造新的品牌價值。
為此,他帶領團隊奔波于世界各地,足跡遍布了非洲、南美、中東、印度、歐洲,用了近三年的時間,搜集了30個國家200多種石材珍品,將他的倉庫填滿。2012年,從英良倉庫出來的石頭,已經賣到幾千元一平方米了,而當時同行的石頭也就賣百八十元。
在2012年,當時省里組織工作檢查,相關領導要來英良參觀。一開始劉良有些顧慮,本想者悶聲發大財,擔心被模仿,倉庫還沒密碼,想謝絕同行參觀。但領導的一句話點醒了他:獨木難成林,要把格局放大一點,產業發展遇到瓶頸,需要有“鯰魚”來釋放新活力,這樣才能成就滿園春色。“你敢當這條鯰魚嗎?”
最終實踐證明,開門迎客,與同行同碰撞、共成長的路子是對的。劉良創建的首個石材品牌“五號倉庫”成就了英良新一輪發展,也引領著更多同行踏上了品牌創建之路。他也更加篤定當定這條“鯰魚”了,不再擔心被模仿,而是不斷前行。
作為一家石材企業,
這條“鯰魚”已不再滿足于在一個小池子里折騰了,劉良積極響應國家及地方轉型升級的號召,立足石業,再次創你行你開辟新賽道。自2019年,耗時數載,全球首個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在水頭落成,多項重大發現在科研界、媒體界引起很大反響。劉良組建全新科研、策展新團隊從石材企業跨入“新石器”時代,依托國際國內的科學界力量,鑿開石頭亮出地球的“筆記本”,切實成為石頭的“代言人”。
精美是石頭會唱歌
劉良說,在人類漫長的文明發展史上,只有石頭是自始至終的參與者和見證者,而英良及其伙伴要做的不過是讓它們回到原來的功能角色。
在他看來,精美的石頭會唱歌,不但能唱出建筑之美、家居設計之妙的“民謠”,也能奏響地球演變、人類進化的“生命交響曲”。一塊石頭,背后是一種文化,一個產業,一座城市。石材產業是福建省特色產業,為全市GDP貢獻了極大力量。同時,因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平臺的搭建,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了這個新賽道,從挖掘
石材價值本身,到影響一座城市的產城人文融合發展。
回首來時路,劉良不禁感慨,人生每一步都算數。正是因為有著生物專業的積累,他在進入石材產業之后,不只是看到石材的建筑產品價值,也看到了石頭具有的文化屬性以及自然科學性。他表示,今后退休后最大的心愿,便是在在博物館里當個講解員,一遍遍地向來者講述石頭的故事。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