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在今年廈門國際石材展期間,最受歡迎活動莫過于石材行業“十四五”發展高峰論壇了, 深入剖析,指明了石業未來發展方向, 《石材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也正式發布。在展館發放式論壇區座無虛席,更有不少參展者就站著聽完了全部內容。
據中國石材協會有關負責介紹,因疫情原因,該《綱要》遲遲沒有正式公布,但也正是這段時間,讓這份指導石材行業前行的《綱要》結合疫情期間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走勢,有了更多更深的打磨時間。該綱要對石材行業具有更深、更切實的指導意義。這里我們通過《中國建材報》記者對中國石材協會副會長、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蘇桂軍的專訪,一起細細品讀。
回顧“十三五” 總結經驗找差距
“十三五”期間,石材行業環境發生巨變。從2015年12月開始的中央環保督察,到2017年年底完成了首輪31個省(區、市)全覆蓋,一些列石材礦山、加工廠停業整頓,就此也意味著傳統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整個行業石材產量與經濟效益進入了調整期。據有關數據,
2015年,石材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收入4468億元,利潤362億元。2020年主營收入3081億元,利潤262億元,年均分別下降7%和6.26%。
在此期間,石材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最為顯著:礦山整頓優化效果明顯、企業組織結構得到優化、產品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同時,技術進步成績突出;石材進口貿易相對平穩,出口貿易有一定下滑;生態、綠色發展受到廣泛重視。
在總結經驗的同時,蘇桂軍也強調,“十三五”期間石材行業發展仍然存在多種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沒有根本性解決,行業轉型升級壓力大;行業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短板依然存在;傳統市場萎縮,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大,缺乏開拓新市場能力;企業品牌意識較為淡薄,低價競爭、同質化競爭、分散無序;石材行業發展與生態環保、水土保持、林地保護等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沒有很好解決。總體而言,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當然,這也為“十四五”期間行業的發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企業要跟上綠色發展新要求
蘇桂軍坦言,“十四五”期間將是國內經濟、發展格局重塑的五年,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時期。重提升了行業、企業關注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
未來發展要向著建材行業“宜業尚品、造福人類”的新目標邁進。
與此同時,他還深入分析了石材行業面臨的發展困境,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的矛盾;綠色發展、雙控雙碳;需求總量下降與產品結構矛盾,裝配式建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新冠肺炎疫情的長期性、國際化面臨新挑戰。
針對未來發展趨勢,蘇桂軍分析指出,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石材行業最為明顯的變化趨勢。伴隨國家與部分地區政策趨嚴,低效落后、產能過小的中小石材礦山已成為關停淘汰、合并對象,多地相繼出臺政策,招引大型骨干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成為整合資源開發及加工的主力軍。企業逐漸向規模化、規范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大象大型企業愈發認識到占領優質資源的重要性,爭相布局現代化、規模化石材礦山及加工項目。
競爭態勢將發生根本改變
圍繞市場需求展開分析和預測時,蘇桂軍表示,建材工業到2025年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合理水平,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將進一步優化,創新能力將大幅提高,行業全面實現碳達峰,綠色低碳生產消費體系構建形成,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邁入先進制造業行列,形成保障國民經濟建設、滿足人民高質量建材需求與產業安全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良性新格局。
我國對石材消費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不會變化,行業增長將符合國家、相關行業發展要求保持合理的增長,石材產業將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與之息息相關的
,首先是石材消費需要的結構變化。一方面是建筑業變化,我國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住房要求是從沒有轉向追求質量,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建筑現代化,產品結構需求有變,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將達到30%以上,要看企業是否具備提供石材產品的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
其次,應用領域拓展,石材95%以上用于公共建筑裝修,城市建設、園林建設、家庭裝修市場的空間巨大,這些領域的開發程度,將決定了石材的消費需求。
再者,與陶瓷磚、裝修板材等相比,石材產品所占的市場份額較小,但石材低碳特點、天然特質、石材產品創意無限,
市場競爭力大。所以創新是核心競爭力,產品的創新能力將直接影響石材消費。
最后,行業發展國際化特征明顯,盡管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石材行業在國際貿易中仍占有重要份額,但從“十三五”走勢看,近期國際市場不容樂觀。
“四化”思路 五項原則 目標明確
《綱要》明確,“十四五”期間石材產業將以產業基礎雙軌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推動石材業高端化、產業發展綠色低碳化為指導思路。在解讀行業“十四五”期間發展目標時,蘇桂軍表示,石材產業將圍繞五個目標發力:
一是保持產業規模3%~5%的增長,不斷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發展;二是要建立較為完善的資源開發與保障體系,礦山恢復治理率達到80%,到“十四五”末,爭取石材礦山20%達到國家級綠色礦山要求;
三是產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優化要取得明顯成效。培育數家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大型企業及培育一批國外內知名石材企業品牌;五是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重點石材產區建立起技術創新平臺,部分大型優勢企業建立研發創新、工程應用中心,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促進核心技術的突破,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等到更多推廣應用。
明確任務路徑 抓好重點工程
為實現“十四五”期間石材行業的發展目標,《綱要》中明確了七大任務路徑: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快集約化進程;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促進高端化轉型;加強創新驅動能力推進智能化制造;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環保水平;深化國際合作交流構建雙循環格局;加強職業技術培訓保障高質量發展;提升人造石產業加強上下游合作。
蘇桂軍表示,抓好重點工程,取得新的突破是行業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他進一步介紹綠色礦山樣板工程,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示范工程,行業創新平臺創建工程,數字化智能化工廠示范工程,低碳園區、低碳工廠示范工程,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示范平臺,國際石材開發聯盟創建工程,石材職業技能培訓工程這八大工程的具體目標、重點內容和實施路徑。
為了順利實現石材行業“十四五”期間的任務目標,《綱要》中也對保障措施做出了具體的方案,主要包括5個方面:一是推進規劃組織實施。充分發揮中國石材協會、地方石材協會、商會等行業組織的作用,加強規劃宣傳貫徹,形成共識;二是加強政策扶持支持。各地石材廠區行業部門主動與其他部門對接,強化政策協同,進一步完善產業扶持政策;三是加強財稅金融支持。鼓勵地方財政加大對石材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的支持力度,推進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資源綜合利用建材產品增值稅、所得稅減計征收等國家財稅政策;四是強化人才支撐保障。
構筑良好的政策解讀、成果宣傳推介機制,組織、支持形式多樣的宣貫會和交流會;五是強化行業宣傳監督,鼓勵石材企業建立誠信體系和良好的商業發展氛圍,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立足以上基礎,蘇桂軍也介紹了石材行業2035年的發展目標,也即建成現代化石材工業體系。綠色礦山建設全面覆蓋,將石材產區建成綠色礦山示范區;業布局合理,形成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行業資源能源節約、生態環保、綜合利用、低碳發展水平達到建材業先進行列。力爭到2035年,石材產業將發展成為資源高效開發、生態環境友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增長的綠色、近零(負)碳產業。
本文原載于《中國建材報》8月8日6版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