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治理修復工作全面推進后,江西九江一幅山青水秀、健康有序發展的畫面正慢慢鋪展開來:最美長江岸線旁,受損山體如今披上“綠衣”,放眼望去滿山疊翠;廢棄礦山打造如火如荼,結合當地特色,逐步變身為人群熙攘的休閑公園;再看曾經機器轟鳴、塵土飛揚的礦山開采現場,通過“全密閉無死角”管理和智慧建設,已實現了安全、綠色、高效開采。
據了解,近年來,九江切實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建立凈礦出讓、綠色礦山創建、廢棄礦山修復、礦石廊道專線運輸、礦石碼頭整治等全鏈條管理模式,逐步開辟了一條礦產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礦業經濟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成為當下“高標準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中的一抹亮色。
通過“溯源+監控”,規范礦業開發秩序
針對礦山修復治理工作,九江市自然資源部門不斷強化規劃管控、日常監控,著力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九江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編制和實施全過程,充分發揮《規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布局和管控作用,促進礦業開發秩序更規范。
九江累計投入90萬元建設三維綜合監管平臺,致力于打造融礦山監管、環境監測、礦產品車輛運輸監控為一體的“智慧礦山”管理信息平臺,為相關部門提供及時有效的決策依據。同時,對在產持證礦山實行百分制打分,進一步壓實壓緊礦業主修復礦山生態的主體責任與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
另外,結合礦山實際,做到因地制宜、科學治理、用好政策、講究效率,以最堅決的態度、最嚴格的標準加快礦山修復治理。如今,自然資源部下達九江市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修復已基本完成,全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完成近90%,長江沿岸受損山體的修復成效顯著;在2020年12月,全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現場會議上,九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受到省政府領導高度認可,點名具有“典型意義、示范作用、推動效應”。
以整治+創新,推行凈采礦出讓
近年來,九江聯合開展礦產勘查開發秩序治理整頓行動,有力打擊了礦產資源領域違法違規行為,結束了礦業開發“散、小、亂”的局面,進一步優化了營商環境,提高了政府公信力。瑞昌市“凈礦”出讓的經驗得到自然資源部肯定,相關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
九江不斷探索凈采礦新模式,總結出了“12345”的九江模式:
即一個模式:凈采礦權公開出讓;二個目標:采礦權人“拎包入駐”,礦產資源價值最大化;三高推進:高位推動,高標設計,高附加值;四項原則:符合規劃,不得壓覆,選址科學,處置到位;五項要求:程序要規范,處置要透明,公示要到位,責任要壓實,保障要有力。
科學化+智能化,著力打造綠色礦山
推進礦區環境生態化,著力實現“一礦一策、一礦一景”。嚴格作業標準,對礦山嚴格按照道路硬化、料場硬化、設備封閉、料場封閉、過濾設施建設、設備噴淋、車輛立體噴淋“七個百分百”的標準考核管理,對氣象五參數、揚塵、噪音等實時在線監測;創新運輸管控,大力推行“限行、限載、限量、限速、限時、嚴禁潑灑”的“五限一禁”全方位管理體系;實現礦景融合,建立了“七個一”礦區環境標準,即:每個礦山都要建一塊試驗田、一片果園、一個公園、一個生態停車場、一個生態公廁、一個環保加油站、一個規范修理廠。
力求開采方式科學化,施行“邊開采、邊治理、邊復綠”。專門聘請專業機構,科學編制礦山生態修復方案。構建露天采石場有序進入和退出機制,要求所有礦山企業實現環?;_采、清潔化加工、無塵化運輸。同時展開常態化執法巡查,遏制違法采礦和非法采石取土行為。
管理信息數字化,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管礦治礦。全面升級管理,實行“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6S管理體系,建立起集“運輸管理系統、地磅信息系統、環境在線監測系統、礦山開采監控系統”于一體的礦山智能數字管理平臺。
優化+合作,積極推進廊道運輸
沿江縣(市)積極開展礦石碼頭整治,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模式,攜手推進廊道運輸建設等舉措,經過治理整治,九江沿江非法碼頭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完成,進一步提高了九江岸線的“顏值”。
彭澤縣、瑞昌市作為長江沿岸重要的砂石骨料產地,相應礦產品下江運輸規模巨大。為了促進兩地礦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礦山周邊生態環境,改變傳統礦石運輸模式帶來的環境、安全隱患,兩地都在積極規劃布局礦產品廊道運輸。
接下來,九江將持續提高思想站位,創新方式與舉措,加速生態修復與綠色礦山建設的步伐,推動九江礦業實現礦產資源利用科學、開采方式合理、企業管理規范、生態保護良好的局面。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