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在8月31日,記者走訪重慶市忠縣,了解當地露天礦山修復情況。其中位于忠縣忠州街道燈樹社區周
大爺表示,如今推門可見綠,這是今年家對面的山坡發生的最大變化。
據了解,這位周大爺家對面的山坡為忠縣勃達建材有限公司李家廟頁巖礦,早在2011年12月20日,該礦因位于三峽庫區長江干流庫岸沿線175水位線至第一山脊范圍,縣政府依法對其進行關閉。關閉后的礦山雖然
面積不大,但礦場邊坡高達45米且風化嚴重,且礦山臨近縣道X582,存在一定的地質災害隱患。
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經過實地踏勘后,發現該礦山邊坡后緣分布一段天然氣管道,無法單純采用削放坡方式排除地質災害隱患。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曾多次與設計單位磋商,并仔細衡量修復效果、投資總量及施工工藝后,決定在項目區主體邊坡區域采用生態袋護坡、噴播草籽綠化等進行治理,著力構建生態屏障。
于是自今年3月起,大群工人在這里忙碌作業,如今,昔日裸露的礦山長滿了青草與樹木,遠看就像一幅綠
色風景圖,非常漂亮,深受周邊民眾稱贊。
據了解,忠縣涉及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圖斑14個,總面積達83.72公頃。在黨史教育學習中,
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主動將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內容。
礦山修復項目開工后,該局建立半月巡查制,每半個月定期組織評審專家和相關工作人員到生態修復施工
現場進行指導和監督,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施工遇到的難題,有序推進生態修復進展。
在今年6月,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相關專家對忠縣涉及的14個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圖斑逐
一展開驗收,全部達到驗收銷號標準。其中,完成工程治理恢復6座礦山,再利用保留、自然復綠修復、違
法查處銷號項目等8處,實施區域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率不小于50%;實施區域植被恢復全部達到
驗收標準,露天礦山視覺污染得到較大改善,礦業綠色發展必將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