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建設是礦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當下礦業工作的重點,為此,各地都在火熱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據了解,四川廣元市青川縣自然資源局以“四步走”舉措,展開修復工作,具體如下:
一是全面排查縣域礦山,精準梳理登記。在2021年5月,青川縣自然資源局聯合縣應急、生態環境、水利、林業等部門分4組,對全縣91宗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廢水排放、棄渣堆放、揚塵處理、生態修復等情況展開為期10天的全面排查,共查出有效礦權存在生態環境、安全生產問題的共8個,修復效果不佳的14個廢棄礦山,分別建立問題臺賬。
二是重點整治問題礦山,促進提檔升級。對8宗有效礦權存在的問題進行會商探討,根據“誰開發、誰治理,邊開采、邊修復”原則,嚴格落實“兩書一函”機制,督促礦業權人制定有效的整改方案,限時完成整改工作,并逐一銷號。對修復效果不佳的14個廢棄礦山,由本級財政出資400萬元,“宜耕則耕、宜林則林”進行提升整治,促進修復區在生態系統內發揮作用。
三是科學規劃礦產資源,及時調整開發策略。青川縣結合鄉村振興、重點項目以及民生工程建設資源需求,科學進行規劃,例如正在編制的《青川縣第四輪礦產資源規劃》著力打造集中開采區,優化生態空間布局,構建生態規模。目前已初步規劃5個勘查區塊,10個開采區塊,2個砂石土類礦產集中開采區。針對原礦權設置不合理的,可能造成重大安全隱患和生態環境問題的礦權進行規劃調整變更?,F已調整6個第三輪礦產資源規劃。
四是規范出讓礦權,持續優化。一方面根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在新出讓礦權資料編制過程中組織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現場踏勘,優化安全生產、生態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設計方案,從源頭上破解露天礦山監管難題;另一方面終止出讓批復的儲量小,對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影響較大的開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