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環保督察的腳步始終不曾停歇,發現問題,推動整改,促進各地石材產業邁上新的臺階。回首今年的4月22日至29日,這短短8天時間對于廣西岑溪的石材產業而言,意義非凡,這或許意味著一個產業的地區性變革就此開始了。因為在這8天時間里,中央第七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下沉岑溪市督察,并分別于5月6日和7月16日就典型案例等內容向自治區反饋了督察情況,指出岑溪市花崗巖礦山粗放式開采生態破壞嚴重等問題,也加速倒逼了當地的產業轉型。
值得高興的是,面對中央的督察,岑溪石材行業并非消極應對,而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導下著手立行立改,從中央、地方、協會、企業等多個層面開展研討,用岑溪市副市長陳文強的話說,“
岑溪的石材行業要先問病再用藥”。
轉眼到了年關,距離中央環保督察組下沉岑溪市已經過去近8個月的時間,岑溪石材產業的“病”癥如何,又是選了哪些“藥”呢?第五屆中國(岑溪)石材建材博覽會期間,《中國建材報》記者參加了多場研討會和實地考察,通過深入這一場場的交流會和一座座礦山,為我們揭曉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找出路 重組整合勢在必行
在12月8日至12日,五屆中國(岑溪)石材建材博覽會如期成功舉行。而在近期全國疫情呈多點發生、局部暴發的當下。能夠如期舉行如此全國性展會極為不易,這也足以見得業內對石材產業的高度關注。在這期間,岑溪舉辦了多場有針對性的交流研討活動,包括以“堅持綠色導向 推動融合發展”為主題的全國石材礦區綠色融合發展交流會和岑溪市石材產業可持續發展探討會。
交流會上,中國石材協會秘書長孫衛星表示礦權設置合理化是石材礦區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抓住大礦小開、一礦多開的“牛鼻子”。以政策、綠色、融合、高質量作為關鍵詞,分析了發展綠色礦山的六個方面和石材礦山“十化”,指出了我國臨礦石材產業集群地發展中的瓶頸和堵點,提出政策導向,加快推動礦山資源的整合,立足礦山修復與產業植入,來推動當地產業實現綠色融合發展。同時,還鼓勵大家從“跳出石材行業看石材發展”的視角看待問題。
中民石材產業集團董事長邱尚啟則以《臨礦產業新模式——擁抱綠色、環保、低碳》為題的發言正是對“跳出石材行業看石材發展”極好的詮釋。他從現象解讀、石材產業面臨挑戰、臨礦產業新模式、臨礦產業綠色融合發展之路、中民石材及股東單位實踐5個角度,幽默細膩而又鞭辟入里地探討了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并介紹了中民石材踐行產融科技及臨礦產業新模式前提下對于臨礦產業新模式綠色融合發展經驗,為當地企業家開闊了思路。
重成效 行業洗牌格局加劇
在岑溪市石材產業可持續發展探討會上,與會專家在對岑溪整改中的花崗石礦山取得成果作出肯定的同時,也對不足之處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會上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們,圍繞岑溪花崗巖礦山重組整合、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綠色礦山創建等面臨的難題和瓶頸,紛紛提出了真知灼見。
在對當地幾座礦山展開實地走訪后,中礦復地生態環境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夕剛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標識標牌不清晰;礦山裸露面積大、治理措施不清晰;擋墻、排土場、截排水溝的有效性待提升等。同時,他也對綠色礦山治理修復工作給出了一些建議,如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要注重“請進來、走出去”,實行邊開采、邊治理,創建花園式礦山。他建議可以利用市政污泥、植物與農業固廢資源化,就地修復礦區土壤質量,保持物種多樣性,
尤其是提出了“開山不見塵、開發中保護、生態不欠賬”的創新理念,為今后礦山開采工作指明了方向。
交流會上廣西國土資源規劃設計集團的代表同樣拋出了礦權協議出讓的話題,礦權整合無疑將有利于政府管控,但其中企業意愿如何平衡,開采邊界如何界定。這些都需要岑溪市政府各部門和產業作更多的探索。因為對此,不少石材企業都有所擔憂——資源整合具體怎么合?之前大家都有開采許可證,整合之后股權怎么分配?標準在哪里?對企業而言,存續自我,未來之路如何走是關鍵。
其實行業洗牌的情況近年來一直存在,只是這次整改會讓洗牌加速。對于石材產業來說,環保升級、資源整合都勢在必行,行業洗牌在所難免。岑溪石材礦區小企業居多,技術相對落后,小企業“被洗牌”的擔憂不難理解。石材作為岑溪重要支柱產業,相關舉動必然深受各方關注。
到目前為止,岑溪市確立了分短、中、長期“三步走”,致力于打造“三個示范區”,加快整改,科學推進花崗巖礦山的綜合整治。為此,岑溪專門成立了花崗巖礦山整改辦公室,組建整改工作專班,對全市31座花崗巖礦山展開全覆蓋排查整治。與此同時,加快“一面墻”整改步伐,鞏固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成果;根據“一礦一策”,有序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環境修復;統籌推進廢土、廢石規范處置工作,穩步加快推進存量固廢綜合利用。縱觀岑溪建博會、交流會及座談會,各委辦局悉數出席,岑溪市整改的決心可見一斑,后續成果將令人振奮與期待。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