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國慶,就迎來一波旅游潮,而在今年的旅游景點中,一些“不速之客”正款款走進了這片熱潮中,如“都市黃龍”“重慶小九寨”等,由曾經的廢棄礦山蛻變而來的公園,正訴說著綠色礦山建設的前世今生……
看到渝北銅鑼山礦山公園從廢棄的采礦區變成今天的“網紅景點”,一直關注的渝北區政協人十分感慨,十分激動。在今年,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正式開園迎客,受到了廣大市民和游客的追捧。僅國慶七天,入園打卡拍照的游客持續絡繹不絕,公園共接待游客5.5萬人次。自此,“都市黃龍”“重慶小九寨”等迅速美名傳播開來,渝北礦山公園就這樣成為了新一屆的網紅景點。
其實,早在2010年之前,這里開在的礦區,道路高低不平,粉塵遍布,周邊居民避之不及。近十多年來,針對采石場關閉前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到修復建設期對礦山公園改造的持續調研,渝北區政協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助推并見證了這座礦山公園的華麗蛻變。
“孵化”——關閉采石場 孕育新生力量
渝北銅鑼山屬于重慶主城“四山”之一,石灰巖資源豐富,曾經一度是主城區重要的碎石供應基地。但大規模粗狂的露天采礦活動造成了土地損毀、植被破壞,生態退化嚴重,亟待修復。
區政協委員陳煜回憶道,那時候來調研,老百姓都反映說灰塵大得很,平時連窗戶都不敢開,衣服都不敢曬,實在是苦不堪言。后來,委員們多次走訪調研,精準掌握第一手資料,對各種情況摸清吃透,并虛心請教群眾,傾聽民意,化解矛盾,以提案、搜集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積極建言獻策,推動相關部門按照市政府“四山”管制相關要求,為民眾解決難題。針對礦山生態破壞問題,委員們的熱切關注與推動,取得了明顯成效,在2012年該區域采石場實施全面關閉。
而當委員們興沖沖再次去礦區調研時,出現在面前的并非一派欣欣向榮景象:關閉后的礦山遺留下1個大小廢棄礦坑,其中12個為有水礦坑,形成14.87 平方公里影響區,存在著安全隱患突出、生態退化嚴重等問題,采礦區的生態修護和重建成為了委員們接下來憂心之事。
于是,多種聲音在委員中響起。“建議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因地制宜考慮礦山生態修復效益” “建議在最大化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展現悠久的采礦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融入渝北特色”“建議將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工作統籌推進,充分整合利用分散在各部門的政策措施,探索試點新辦法,發揮政策組合效應”……
一條條的良方妙計在這廢棄礦山上孕育出希望,為礦山公園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成蛹”——啟動修復 顯現“網紅”潛質
在2015年,渝北區正式啟動對銅鑼山廢棄礦山的整治工作。委員們也并沒閑下來,而是密切關注著項目的進展,每年都到實地視察、聽取通報,充分調查論證項目的合法性、必要性、可行性,進行風險評估和輿情研判,并根據項目不同階段進展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與建議。到2016年底,該工程一期完成,整治恢復低效生產力耕地280畝,恢復可供利用建設用地149畝,整治恢復綠化景觀用地99畝;2017年3月,銅鑼山成功獲批市級礦山公園資格;同年12月成功獲批第四批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格。
據區政協城環委主任龔華敏介紹,雖然是今年開園,但其實在2018年左右,礦山公園就已經在小范圍“火”過一次了,當時很多攝影愛好者、徒步愛好者自發組織到這兒打卡,拍出來的照片很受追捧。
三屆區政協委員蘇玉梅表示,2018年我們來調研時就發現,礦山公園絕對有“網紅景點”的潛質,但也發現存在很多問題,諸如交通不方便、礦坑安全隱患突出、周邊沒有食宿接待條件等,都是需要逐步改善的。
“化蝶”—— 全面推進建設 美麗亮相
公園建設潛前景一片廣闊,但如何將銅鑼山礦山公園總體規劃編制好,把公園建設打造好是關鍵。在總體規劃編制和全面建設期間,委員們對礦山公園的關注依舊不曾止步, 始終堅持實地調研,集思廣益,確保提出的意見切合當地實際、反映群眾呼聲。
據了解,到2020年底,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總投資1.47億元,完成1至5期(10個礦坑)礦山生態修復107公頃。區文旅公司在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基礎上完善了一至三期項目相關旅游配套設施,自開放以來游人如織,已成為重慶的“網紅景點”,生態產品帶來顯著效益,自此,努力付出終見可喜的回報。
如今,礦山公園帶來多重效益,已經讓周邊群眾初步嘗到了“甜頭”,今后,委員們還將一如既往關注公園的發展,持續見證曾經廢棄礦山真正變成推動鄉村振興、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進一步推進當地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