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內石材產業是遍地開花,浙江遂昌石材產業則起步于10多年前,在遂昌濂溪上游的云峰石材園區是當地石材行業聚集區。但由于該園區企業規模小、生產不規范、排放不達標以及環保設施不完善等多種問題,致使環境污染嚴重,晴天是粉塵飛揚,雨天則污水橫流,周邊群眾苦不堪言。
鑒于此,在2019年6月,云峰石材園區環境污染問題被列為省委巡視組督查整改問題,園區也成為遂昌縣近年來生態環境整治工作的重點。
據了解,當時在園區內的鑫城石材、達億石材、飛達石材3家企業,就屬于“低、小、亂”石材企業,在遂昌縣展開的首輪整治行動中,因生產不規范、排放不達標、環保管理不到位等問題被嚴格要求停業整改。其他企業還因環保問題受到過行政處罰。
作為其中一家石材企業負責人的黃可坦回憶表示,根據當時企業的現狀,我們石材企業單憑自身的資金與力量,很難完成環保達標驗收整改的標準。即便僥幸通過,也無法讓企業行穩致遠。所以是不整改就沒有發展,更沒有出路,整改是必經之路。
鑒于企業實際情況,是改還是停?又當如何改?這是他們3家企業負責人需要思考和選擇的問題。當時,黃可坦等3人分頭經營各自的企業,從未想日后竟成為了合伙人。
做“減法”——推動企業兼并重組,19家變10家
在2019年6月,遂昌縣成立專項整治組,按照“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要求,明確主責單位、配合單位的分工,系統性推進石材加工企業專項整治行動,根據“淘汰一批、提升一批、達標一批、復工一批”的工作思路,將園區內的19極佳石材企業全部關停整治,并鼓勵和指導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做優做強發展。在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的幫扶指導下,這三家企業經深思熟慮,最終兼并重組為一家企業,鑫城石材、達億石材、飛達石材化為振鑫石材而重生。
與此同時,遂昌縣打出了“拆、治、關、轉”的組合拳,拆除了一批無合法場所、無環保措施的企業廠房。生態環境部強化服務,進企指導并下發整改通知書。據統計,全縣整治活動累計整改了37個違建點位,拆除違建面積23149平方米;累計停業整改石材加工企業24家(次),兼并重組12家,淘汰兩家。原有的19家石材加工企業已兼并重組淘汰至10家。
遂昌恒泰石業有限公司是園區內一家規模以上的企業,其負責人提到這件事情感觸頗深,他表示,原來半封閉式廠房和不規范的操作流程給人感覺低人一等,這些落后的技術和設備就該趁此契機剔除掉。盡管停產整改對企業造成一定損失,但這些甚至是暫時的,為了企業將來更好的發展,“逼一下”未嘗不可。
做“加法”——升級環保處理設施,產值大幅提升
通過重組后的遂昌振鑫石材改造提升后,企業擁有了8間全封閉式的標準車間,配備了污水處理、降塵、除塵等環保處理設施,在車間內設置了霧化噴淋設施。一條條黑色的水管縱跨車間,分布于兩旁是細管均勻噴出水霧,降塵效果極佳……縱觀整個車間,干凈整潔,井然有序,生產環境得以全面改善和提升。
如今,提及增設的環保設施,黃可坦如數家珍,“企業先后投入了1300多萬元,新建了80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我們現在有日處理能力達30噸的污水處理池,還專門配置了灑水車、壓濾機和噴淋系統、粉塵收集系統。企業環境明顯改善的同時,也降低了人工成本。企業在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記者走訪園區,在現場看到,廠區地面硬化、污水分流實施、截留溝設置等整改措施均已完成,曾經“低小散”“臟亂差”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振鑫石材一位合作人向記者坦言,如今整潔有序、規范合理的全新面貌,讓前來訂貨的客戶贊不絕口。連煙頭也不好意思丟在地上。
據了解,如今的振鑫石材不僅成為當地規模以上企業,且產值已突破4000萬元,遠遠超過了兼并重組前3家石材企業的年產值之和,預計今年產值或將達到7000萬元。
麗水市生態環境局遂昌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強化對園區企業的幫扶與監管,以嚴標準管控源頭,做到聯合執法、依法整治;以最實的舉措做好服務,加快跟進政府性公共配套設施,全力推動遂昌石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