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到環保,無人不曉,但在環保風暴剛來臨之時,許多企業都是風聲鶴唳,停之前當事人表示,不論是否有無手續,排污是否達標,只要環保部門找上門來,那必定是要停產停業的,至于哪里不達標,需要如何整頓,以及何時能恢復經營生產,我們全然不知。
隨著這種不講求企業問題本質,不管有無問題完全一刀切的敷衍了事行為,讓越來越多企業陷入停產困境,群眾的呼聲愈來愈大,國家環保部門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表明態度堅決反對一刀切,對企業要因地制宜,一方面,對一些違法違規、污染環境的企業零容忍,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但另一方面,也要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一廠一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這種背景下,許多人以為企業存在治污設備,進行產業升級后必然能夠與環境協調發展,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許多中小企業反饋,他們大費周折按照標準辦理各種手續,但存在大量的不講策略、不按方法的環保執法行為,他們依然沒有逃脫被關停的命運。
例如山東某當事人,被政府以污染為由強制關閉,立馬出資30萬安裝了廢氣污水處理設備,隨后向政府請示是否達標恢復生產,相關工作人員只是告知:“說不能生產就是不能生產,別問為什么,只要我們想,一百個停業理由都能給你找出來。”
這就是很多石材企業的無奈,明明按照環保的要求來的,但做了那么多仍是無濟于事,做企業太難了。我們不是不愿意搞環保,我們只是不知道自己的企業到底哪里不環保,要怎么改、引進什么設備才能環保,才能達到規定的標準?企業停產一天就是幾萬的損失,也沒人告訴我們要怎么改,我們是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
所以,環保部門都不能按照法律規定來執法,又如何要求企業按照法律的規定關閉。只有上行下效,只有雙方共同的為此努力才能真正的做到發展與環境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