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蒙古綠色礦山建設經驗在全國引起普遍關注,其中我們也了解到當地政府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綠色礦山項目的建設,而這也成為當下綠色礦山建設方式的主流。
據悉,自然資源部印發的《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案例(第一批)》在近日發布,旨在動員社會力量,吸引社會資本,加大生態修復工作的投入力度,切實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增加生態產品供給,也將逐步成為未來生態修復治理的重要途徑。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副司長王磊在發布會上強調,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是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草局2020年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自去年以來,陸續出臺了《自然資源部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自然資源部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對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提出了明確、具體的支持政策,引起了社會有關方面較為廣泛的關注和熱烈反響。
如今,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多個省份也陸續出臺了實施細則,支持社會資本以參與、合作、特許經營等多種模式開展礦山生態保護修復。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廣闊,擁有面積最大的草原,幾年來,內蒙古充分依靠技術體系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以政企聯合治理為抓手,以“敢于向百年老礦開刀的”魄力和自信,逐步開創了一套適合區情、可持續發展、卓有成效的草原礦山修復模式,令人稱贊。
從前只采不修 留下草原生態“毒瘡”
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特聘工程師張志剛坦言,以前在草原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的存量是我國百年礦業開發的歷史積累,也是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不合理的結果。例如煤矸石經過風化后漂浮起的粉塵含有多種重金屬成分。一旦落到植物的花葉上,會導致植物停止生長直至死亡,成為無聲的環境殺手。
礦山資源開發后一定要進行修復,如果確實這個環節,不僅對地表產生破壞,而且還會引起巖層的移動、礦井酸性排水、尾礦堆積、有害氣體排放等多種污染現象的產生,嚴重影響地下水、空氣、植被、牲畜,可謂是草原生態的“毒瘡”。
而草原生態是生態系統中最為脆弱的類型之一,因為土壤一般只有幾厘米厚,土壤下面就是細沙,植被根系很淺,這種先天性的脆弱致使它極容易被破壞,也極難被修復。礦山生態修復也并非簡單的植樹種草。
對此,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和科研院所有著深刻認識,他們表示一定要結合實際探索科學有效的措施,完成好綠色礦山建設任務,這是礦山治理工作的核心要求。
何為科學有效的措呢?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白中科表示,國土空間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生態要素多,涉及調查、規劃、評價、建設、利用和管護等技術環節,需要進行學科交叉融合以及多專業改造提升。同時,此項工作具有復雜性、艱巨性、系統性、長期性,一定要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就要明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途徑,調動各類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這個工作。
量身定制,構建生態修復科學體系
在10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內蒙古典型礦區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呼和浩特市召開,該重大專項的主要負責人白中科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如何為內蒙古量身打造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和綠色礦山建設的技術集成方式。他表示,根據礦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與綜合治理的要求。從更具體的目標設定、更精準的過程管控、更先進的技術篩選、更適用的標準建設,研制出對內蒙古煤礦區“宏觀層面可指導、中觀層面可控制、微觀層面可操作”的生態修復技術集成。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該生態修復技術集成主要是圍繞內蒙古草原礦區“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再現、生物多樣性重組與保護”的特點和難點,通過“評價、篩選、分離、剔除、驗證”等一系列環節,強化物種資源數據庫建設,拓展大數據平臺,優化組裝出先進適用的本土化、可復制的生態修復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武強表示,這一重大專項基于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聯合攻關、深度結合理論與實踐,不僅對內蒙古這一礦業大省意義非凡,也對全國礦山生態修復都具有實踐意義,值得被廣泛學習使用。
也正是政企聯合、技術交融、專家聯手的模式,促使這一重大專項在內蒙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這一重大專項從啟動實施、方案論證到中期檢查、后期驗收,都將參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管理辦法和模式。它的實施,不僅能為北疆生態環境建設作出重要貢獻,而且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一批礦山修復技術、標準和模式,在全區、甚至在其他省市進行推廣和示范,意義重大。
內蒙古科技廳社會發展科技處處長寶偉君表示,多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相關部門聯合內蒙古蒙草生態集團,已經在多個生態嚴重受損的礦區進行了成功修復,成效十分顯著,也正是這樣的基礎,內蒙古的草原礦山生態修復這才引起了中國地質大學科研團隊的注意,并得到了他們的肯定和技術支持,展現這一重大成果。
創新引領 打造全新生態修復樣板
據了解,在我國東北的內蒙古扎賚諾爾煤礦已經有超過100年的開采歷史,最終形成了一個面積約500公頃的礦坑。礦坑周邊堆砌成多個排土場,總占地面積達到1276公頃,當地老百姓一直叫它“人造天坑”。2016年,煤礦所在地滿洲里市政府決定對這一露天煤礦進行關停;2017年,滿洲里市政府與內蒙古蒙草生態集團就扎賚諾爾礦山生態修復問題達成合作協議,以蒙草式礦山生態修復實現扎賚諾爾露天煤礦綠色閉礦。
蒙草生態集團先后派出礦山、土壤、大數據、耐寒植物等專業科研團隊,采集礦區及周邊區域水、土、氣、動植物、微生物等萬余種自然數據,并進行比對分析。建立起蒙草生態大數據庫,對該區域情況做出了正確的數據分析。此外,其公司的技術團隊則以扎賚諾爾露天煤礦生態恢復的關鍵問題為核心,通過現場測繪、數值模擬、評估規劃設計等技術措施,對露天礦閉坑的邊坡穩定、場地平整修復和生態恢復問題進行把脈論證。
通過一年多的生態修復,目前已實現覆綠面積460萬平方米,植物種類已由最初的10多種增加到70多種。原來裸露的土地植被覆蓋度恢復到近90%以上,植被覆蓋度及草產量得以顯著提高。與此同時,這些經過生態修復后的露天礦區,局部的小氣候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已有多種飛鳥、昆蟲、動物重新“落戶”繁衍,逐步形成穩定、適應的生態群落。治理后的扎賚諾爾礦山是一片綠意盎然。
內蒙古蒙草生態集團執行總裁高俊剛告訴記者,蒙草式礦山生態修復技術,是依托蒙草生態大數據平臺導航,提供從規劃設計、產品技術研發、植物配比、工程施工等系統性礦山修復及環境治理的解決方案。而本次“內蒙古典型礦區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啟動實施,真正實現了政企聯合、科研助力、政產學研用的創新模式。如今已制定出了實操性強、針對性強的技術路線圖,將傾力打造出內蒙古草原礦區生態修復的示范樣板,屆時向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