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礦山建設是主流,是當下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重提升的有效行動方案。近期,河北張家口宣化區礦山生態修復河北惠豐項目的開展成為當地重點任務,該項目開工后要對賈家營鎮西泡沙村里面的3000多畝廢棄礦山進行深度治理和綜合利用。
西泡沙村村支書侯先進表示,從前是外地老板掙錢,現在要展開礦山修復,發展林下產業,這才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情。所以他分外上心,時常上山和惠豐項目的負責人研究種什么樹,鋪什么草。
宣化發展是依礦而興。尤其是鐵礦開采,距今有上百年的歷史。鼎盛時期,鐵礦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0%、全省的60%,成為國內重要的鐵礦石供應基地;改革開放后,宣化一直將礦業作為支柱產業,當地對礦產資源的開采利用,不僅有力地支持了國家建設,也極大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
但是由于粗狂的開發方式,礦區環境遭嚴重破壞,加快礦山生態修復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為此,近年來,宣化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速推動“首都兩區”建設,先后關停各類礦業企業230多家。在去年組織召開了中國礦山生態修復高峰論壇,今年赴浙江考察學習綠色礦山建設、礦地綜合開發利用先進經驗,如今礦山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了切實做好礦業發展頂層設計,區委、區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發展需求,聘請中礦聯牽頭編制了《宣化區礦山生態修復規劃(2020-2030年)》,進一步明確礦山修復、礦業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推進礦業發展邁上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綠色發展道路。
另外,宣化區按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景則景、宜留則留”原則,以國土空間規劃為支撐,結合生態功能
修復和后續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發展等需求,一礦一策,精準用力,全民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遵循“誰修復、誰受益”原則,通過引進大企業、大公司和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切實提高對廢棄礦山、尾礦尾砂等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實現“變廢為寶”。
目前,位于賈家營鎮的的宣化區礦山生態修復河北惠豐項目投資2.3億元,已經開工建設,預計可完成3750畝的廢棄礦山進行深度綜合治理和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整體修復任務;總投資6.5億元宣化區礦山生態修復市政集團鑫宇生態項目已開工建設,規劃實施面積404.78公頃,項目內容分為生態修復土地整治和資源綜合利用兩大版塊,待投產后,可上繳稅費達上千萬,為周邊民眾提供350個直接就業機會,進一步推動產業興農、鄉村振興,穩步提升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