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綠色礦山建設的文明之風倡導下,鄒城市多措并舉整治非煤礦山并著手開展綠色礦山的建設與打造,主要采取以下三大措施:
一、理念先行,踐行綠色發展
山東鄒城將“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作為礦業發展的理念貫穿始終,成立了全市非煤礦山綜合治理指揮中心,構成了以市級領導掛帥,指揮中心牽頭負責,業務部門、鎮街密切配合、共同推進的有序局面,此外編制了《鄒城市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出臺了《鄒城市非煤礦山綜合整治驗收標準及長效監管辦法》,堅持做到示范引領、以點促面,應建必建,全面建設綠色礦山的“鄒城模式”。
在創建綠色礦山過程中,先擇優選取4家礦山企業進行試點,充分形成了以魯強為代表的生產、維護、運銷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生態化的綠色礦山模式,通過積極建設,目前已有鮑店煤礦、南屯煤礦、魯強建材均被成功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成為山東礦業閃亮的旗幟。
二、優化資源配置,狠抓污染防治
通過引導礦山企業提檔升級、整合重組、關閉退出等方式,不斷優化礦山資源配置及開發利用的格局,將縣級發證礦企由17家整合壓縮至8家,數量上整體減少了52.9%,全市露天礦山整合為南北兩大片區,推動礦山企業規?;l展。另外,督促企業落實環保主體責任,非煤礦山企業前后投入資金進行污染治理達3億元,進行升級改造骨料生產線6套,配備各類環保設施200余臺座,初步實現了“機械化減人、智能化換人、無塵化運營”的效果。
同時,政府部門嚴格落實監管工作,堅持24小時監管和定期、隨機檢查相結合,聘任5名礦產督察員派駐監管,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地勘單位對礦山企業及涉礦項目進行實地測量為排查出的問題嚴格執行“停產、整改、驗收、復產”四步走,堅決遏制超層越界開采、非法盜采等現象發生。
三、強化治理修復,提升生態效益
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一礦一策,因地制宜,對有損壞的礦山進行科學規劃,結合地方特色,全力推動山體治理。
近年來,鄒城市積極籌措資金,已累計投入了1億多用于礦山修復治理,相繼對大束云山、臥虎山、白塔寺、石墻草寺等破損礦山實現了修復治理,效果顯著,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都有大幅提升。經過實地調研,依托鄒城市西南部生態、地理、文化等資源優勢,明確并開展生態農業和觀光旅游的產業轉型思路,關閉了3家石材企業,致力于廢棄礦修復,轉型發展生態農業項目,與此同時,還結合鄉村旅游發展,先后打造上九山古村落國家4A級旅游景區、堃茂生態農業,推動綠色產業的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