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興縣紅、蝴蝶綠石材聞名的山西,礦產資豐富,作為石材大省,當地也進行了幾十年的大規模采礦活動,于是原有的環境平衡系統被破壞了。
經過一輪輪環保督查的整治的洗禮,那片綠水青山仍在建設恢復中……
為了加快綠色礦山建設的征程,10月15日,記者從山西省自然資源廳獲悉,山西省出臺《山西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8-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根據該《規劃》,今后,山西省將最大限度地減少礦產資源在開發過程中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將礦山地質治理作為首要任務,力爭到2020年,實現建礦山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
《規劃》表明,目前已經基本摸清了山西省礦山地質災害、地形地貌景觀及土地資源破壞、含水層破壞等礦山地質環境家底。截至2017年,山西省共發現118種礦產,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61種;山西省礦區面積約16779.44平方公里,各類采空區面積約4166.02平方公里;山西省共有閉坑、廢棄、無主、關閉和政策性關閉礦山共計2009座,包括能源類、金屬、非金屬類,礦區面積總共達到1345 平方公里。
另外,規劃指出將嚴格禁止在規劃禁采區設立采礦權,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區里的礦權逐步轉讓退出,一方面從源頭上減少和降低礦產開發對地貌地質的損壞,另一方面不斷優化資源開發結構和布局,據悉,2002年山西省礦山企業數量為7303家,到2017年為3260家,已有大幅下降趨勢。
從該《規劃》我們還了解到,到2020年,山西省礦山共需治理面積為860平方公里,占山西省破壞總面積1596平方公里的53.9%;計劃至2025年,爭取山西省歷史遺留問題全部得到解決,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完善,形成高效的動態監測體系;另外,山西省所有煤礦將會完成礦山企業礦山地質環境自主監測網建設,并配設專門的監測機構或監測人員實施監測或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相關中介機構進行監測,全方位改善山西礦山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