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記者走進岳陽縣新開鎮勝天采石場,看到原先裸露且犬牙交錯的石頭基本被綠草遮蓋,地形平整而美觀。岳陽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礦山復綠工程分為清理平整、人工復綠等工程。到目前為止,人工復綠部分效果明顯,已基本完成野外施工,復綠總面積達96639平方米。
礦山開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是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岳陽市委市政府出臺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進土地與經濟社會、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該市堅持規劃引領,劃好生態保護紅線。充分發揮國土資源規劃的管控作用,按照“合理布局、用好存量、留足空間”的原則,為生態文明建設預留足夠的用地空間,優先保障污染治理、環境修復等生態建設用地。
目前,全市用地空間總規模為1.5萬平方公里,其中生態環境安全控制區1692.41平方公里,占比超過10%。
岳陽市積極實施“礦山復綠”,強化礦業權監管,穩妥推進礦山遺留問題解決,推動綠色礦山建設。共爭取和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完成復綠工程500余畝;扎實做好“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注銷1宗與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疊的采礦權,探礦權全部退出,有效遏制了非法開采對湖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充分運用法律武器管地管礦,開展“打非治違”百日行動和露天礦山專項整治行動等,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7宗,督辦礦山違法案件6宗。
該市把“礦山復綠”與農村“空心房”整治結合起來,帶動湖區生態環境治理。對在大壩、堤防、渠道上亂搭亂建的“違建房”、洞庭湖周邊的畜牧養殖場、江湖水域中的水產養殖矮圍建筑等進行重點整治、強力拆除,推動了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和洞庭湖區生態修復。截至目前,洞庭湖區周邊縣市區共拆除“空心房”816萬平方米,正在實施復耕33130畝,已竣工驗收17484畝,恢復或新增綠地6000余畝、濕地400余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