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防護的核心目的在于預防污染與病變,通過在
石材內部形成保護層,阻止水、油及污染物滲入,從而延長其使用壽命并保持美觀。然而,在實際應用中,許多用戶發現即使做過防護處理,石材依然出現了污漬、變色甚至病變。這并非防護無效,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八大常見原因,可供逐一排查:
一、使用了不正規的防護劑
市場上存在大量劣質、假冒或過期的防護產品,其有效成分含量低,滲透能力差,耐久性不足,無法提供持久保護。更嚴重的是,有些所謂“防護劑”實為甲基硅酸鹽類材料(常用于水泥防潮),被誤用或冒充專業石材防護劑。
這類產品雖也能呈現“荷葉效應”,看似防水,但凝結后極易被水溶解,通常經歷2~3次遇水便失效,且可能引發返堿、發黃等問題。而真正的專業防護劑(如有機硅、硅氧烷類)則能在石材內部形成穩定、耐久的網狀結構,長期發揮作用。
二、防護劑選型錯誤
防護劑按溶劑可分為“水性”(水劑型)和“油性”(溶劑型)兩類,功能差異顯著:
水性防護劑:僅能防水性污染物(如水、茶、咖啡),對油性物質(如食用油、機油)無效。
油性防護劑:可同時抵御水性和油性污染,防護性能更強,尤其是含氟素的高端產品(如VD氟素防護劑),抗污能力更優。
若在廚房、餐廳等易接觸油污區域僅使用水性防護劑,油污仍會滲入,造成難以清除的油斑。
三、防護不具備長期抗滲能力
所有防護劑都只能在一定時間內延緩滲透,并非完全“免疫”。一般建議:污染物落地后應在24小時內清理。若長時間浸泡(如漏水未及時處理、液體潑灑后未清理),即使有防護層,水分和色素也可能緩慢滲入。
對于需長期抗滲的區域(如水池邊、室外濕貼墻面),應考慮使用具有成膜特性的“抗滲涂層”產品,如VD裝甲釉,形成物理阻隔層。
四、防護層被酸堿腐蝕破壞
強酸或強堿清潔劑會直接破壞防護層分子結構,使其失效。例如潔廁靈、食醋、腐爛水果汁等,不僅可能腐蝕大理石表面,還會迅速降解防護層。
因此,日常清潔應使用中性
石材專用清潔劑,避免使用含有酸性或強堿成分的通用清潔產品。
五、防護層自然損耗
防護層并非永久存在。其有效滲透深度通常僅幾毫米,隨著使用過程中的磨損、劃傷、結晶拋光或翻新打磨,表面防護層會被逐漸磨掉,形成“漏洞”。
尤其在人流量大的地面區域,鞋底摩擦會加速防護層損耗。此外,鋪裝后的切縫、研磨等施工操作也會破壞出廠時所做的六面防護。
提示:當發現石材遇水變深色(吸水現象),即表明防護已失效,應及時補刷。
六、污染來自外部附著
滲入型防護劑主要防止污染物從內部滲入,但對外部附著性污染無能為力。例如:鐵件生銹滴落形成的銹斑; 潮濕環境下滋生的苔蘚、霉菌;空氣中灰塵與油脂結合形成的表層污垢。
這類污染需通過定期清潔和維護來預防,而非依賴防護劑。
七、防護施工不當(最常見原因)
再好的防護劑,若施工不規范,效果也將大打折扣。行業公認的12字施工口訣是:“干凈干燥、均勻足量、充分養生”。
干凈干燥:施工前石材必須徹底清潔并完全干燥。若帶水施工,水分會被封在內部,易引發水斑、銹黃;若有污物殘留,則會被“鎖”在石材內,后期極難清除。
均勻足量:涂刷不均或用量不足,會導致局部無防護,成為污染突破口。
充分養生:水性防護劑需至少24小時固化時間,油性防護劑則需48小時以上。若未等防護層完全交聯就投入使用或進行后續施工(如填縫、結晶),防護效果將嚴重受損。
八、環境與設計缺陷
即使防護到位,若建筑結構或設計存在缺陷,防護也難以奏效:
結構防水失敗:地下室或外墻防水層破損,導致大量地下水持續滲透,遠超石材防護的承受能力。
排水設計不合理:石材安裝坡度不足,造成積水;或接縫密封不良,雨水從縫隙大量滲入,長期浸泡下防護失效。
此類問題需從建筑設計和施工源頭解決,單靠石材防護無法根治。
綜上,
石材防護是一項重要的預防性措施,但絕非“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只有將防護作為系統工程的一部分,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和病變,讓石材長久保持美觀與價值。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