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行走在貴州省清鎮市麥格苗族布依族鄉,只見群山疊翠、綠意盎然。走進小靛山村豆腐沖組,成片農田中壟溝縱橫,西瓜藤蔓舒展蔓延,豆苗迎風生長,工人們穿梭其間,細心為辣椒苗整枝理葉,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正緩緩展開。
石材網了解到,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坑洼不平、寸草難生的廢棄礦區,曾是當地生態治理的一塊“硬骨頭”。如今,麥格鄉通過探索“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的創新治理模式,讓這片土地重煥新生,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試驗田”,農業產業煥發新活力,描繪出一幅生態宜居、民富村強的時代新圖景。
一、創新治理,喚醒沉睡土地
麥格鄉曾是清鎮市重要的鋁土礦產區,因長期開采遺留了大量未復墾土地。在小靛山村9.8平方公里范圍內,就有超過1000畝的廢棄礦區,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攔路虎”。
為破解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協同難題,麥格鄉黨委積極統籌協調,指導小靛山村聯合貴州朝斌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貴州順合銀泰礦業有限公司,探索出“村集體+農業公司+礦業公司”的合作模式,開啟土地活化新路徑。
三方各司其職、優勢互補:村集體負責流轉300余畝待復墾土地;礦業公司承擔土壤改良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公司則負責集中種植管理,并派遣技術人員全程指導耕種管收。同時,村干部化身“服務管家”,在水電保障、糾紛調解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曾經雜草叢生、荒涼破敗的礦坑,如今已變成充滿希望的田野。
二、科學種植,激活發展潛能
生態修復的關鍵在于土壤改良,而產業發展的核心在于科學種植。“我們邀請專業機構對洗礦廠產生的泥土進行檢測,在確認符合耕作標準后,按比例添加有機肥和無機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貴州順合銀泰礦業有限公司廠長余榮介紹。
在完成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后,農業公司迅速投入生產。“看這片露天西瓜,通過人工干預,每株能結兩個瓜,成熟期錯開半個月!”貴州朝斌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康朝斌指著基地說道。
此前,該區域剛完成土豆和花菜的采收,緊接著又迎來了西瓜、辣椒和豆類的豐收季。憑借錯峰上市策略,農產品不僅產量穩定,銷售情況也十分可觀。
目前,已建成的350畝蔬菜基地年畝產可達2000至4000斤,預計年產值將突破200萬元。隨著新增200畝種植區即將投產,更多優質蔬菜將走上百姓餐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三、紅利共享,托起民生幸福
“在家門口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還能照顧老人孩子,真是太方便了!”小靛山村村民趙英禮一邊忙碌一邊感慨道。他還將家中3畝土地流轉給村集體,每年獲得固定收益1800元。
自農業基地建成以來,小靛山村及周邊60余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變身“產業工人”,享受接送、餐補等福利待遇。與此同時,村集體每年還可從農業公司獲取20%的利潤分紅,真正實現多方共贏。
“我們在土壤改良和基地建設上的投入已超過700萬元。”余榮表示,企業深知發展離不開地方的支持,未來將繼續探索土地高效利用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回饋社會、造福百姓。
四、綠色發展,繪就振興藍圖
從“生態傷疤”到“綠色糧倉”,小靛山村的蛻變是清鎮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寫照。
石材網獲悉,目前,當地正積極探索將礦山修復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農業種植+觀光體驗”的復合型產業模式,拓展鄉村振興的新空間。
“我們將繼續加強與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協作,爭取更多政策支持,全面推廣‘小靛山模式’,推動更多廢棄礦山實現‘生態修復—產業培育—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讓‘披綠生金’的美好愿景一步步變為現實。”麥格鄉黨委委員、副鄉長王頌婷滿懷信心地表示。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