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堯山,峰巒挺秀、草木蔥蘢、溪水潺潺、魚鳥成群,曾經因過度開采而滿目瘡痍的礦區,如今已蛻變為生機盎然的“生態綠肺”。這是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寫照。
石材網了解到,近年來,隆堯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等各項工作,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綠色低碳轉型不斷深化,在美麗河北建設中貢獻了“隆堯力量”。
2024年,隆堯縣空氣質量持續改善,PM2.5平均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PM10為79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達252天;全縣河流水質全面達標,危險廢物、耕地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泜河獲評河北省“五星級幸福河湖”;全年完成造林2172畝、森林撫育8000畝,雙碑鄉西良后村被認定為省級森林鄉村……一個個亮眼數據背后,是隆堯縣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與不懈努力。
礦山復綠再生金,生態修復展新顏
堯山位于隆堯縣西部,面積約4.8平方公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自隋唐時期起,堯山青石便成為優質建材,趙州橋所用石材多采自于此。然而,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采石場、水泥廠蜂擁而至,短短幾年間,堯山周邊聚集企業近200家,導致山體嚴重破壞,南山幾乎被夷平,粉塵遮天蔽日,村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面對生態危機,隆堯縣果斷行動,于2008年起關停所有采礦企業,切斷污染源頭。隨后,通過爭取國家和省級專項資金,實施三期礦山治理工程,累計投入資金8065萬元,綠化面積超3000畝,逐步恢復山體生態。2023年,又啟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項目,投資1.0013億元,整治渣堆、拆除工廠、植樹造林,累計植綠10萬余株,復綠面積千余畝。
2024年,借助大陸澤、寧晉泊蓄滯洪區建設工程產生的棄土資源,隆堯將42萬立方米土方用于堯山生態修復,目前已完成轉運20余萬立方米,并配套建設擋土墻、鋪設灌溉管網、播撒草籽花種,有效提升了土壤條件和生態承載力。
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生態成果惠及百姓
2024年3月,“我在堯山有棵樹”公益植樹活動在全縣掀起熱潮,黨員干部、群眾、學生、企業和社會組織紛紛參與,打造親子林、愛心林、教育林、企業林等多個主題林地。近年來,隆堯累計完成新造林2700余畝,森林覆蓋率超過40%,真正實現了“山綠、民富、景美”的生態愿景。
石材網獲悉,當前,堯山核心區正謀劃總投資8741萬元的生態修復工程,涵蓋林草綠化、引水灌溉、道路聯通等多項內容,項目已通過市級評審,正在申報省級審查。未來,這里將成為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空間。
如今的堯山,不僅重現“堯山圣跡”的歷史風貌,更成為群眾休閑健身的“城市后花園”。每逢節假日,市民紛至沓來,或漫步林間小道,或登高遠眺云海,盡享自然之美。2024年5月,“大美堯山·魅力隆堯”生態健步行活動成功舉辦,進一步激發了全民關注生態、參與環保的熱情。
泜河煥新貌,繪就幸福河湖新圖景
泜河是隆堯的母親河,流經太行山區,孕育了燦爛的堯山文化。但曾因斷流、采砂、污染等問題,一度陷入生態困境。近年來,隆堯縣大力推進泜河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堅持以防洪為基礎、生態為核心、文化為靈魂、宜居為目標,著力打造“一帶兩園三區多節點”的濱水景觀體系。
上游13公里段打造現代農業觀光帶,中游縣城段12公里建設生態觀光帶,下游8公里構建生態林長廊。通過清淤疏浚、水源補給、濕地營造等方式,全面提升河道防洪能力、蓄水功能和生態品質,逐步恢復泜河水生態系統。
如今的泜河兩岸,綠意盎然、碧波蕩漾,白鷺翩飛、風景如畫。沿岸建成森林公園、象城湖公園、生態廊道、歷史文化展示區、濱水休閑區等功能區域,成為居民親近自然、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正如當地村民李大爺所說:“現在的泜河真是變了模樣,每天在河邊走一走,心情都舒暢。”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