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國家環保大計的推行與人民環保意識的覺醒,近年來,礦山生態修復逐步成為大家關注的一個熱點。為此,省政協委員、懷化市科協主席、民建懷化市委會副主委陳海霞在經過一番調研后,在今年省兩會期間,提出了一份關于高質量做好我省礦山生態修復的提案,希望能為湖南省修復生態“傷疤”、厚植生態優勢貢獻一份力量。
石材網了解到,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果:去年全省完成177個污染防治攻堅戰歷史遺留礦山和有責任主體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修復歷史遺留礦山面積4140.04公頃、有責任主體廢棄礦山面積2463.85公頃。全省共建成綠色礦山449家,綜合治理效益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縱觀湖南全省,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尤為艱巨,面臨著歷史遺留礦山量多體大,履行主體責任不夠到位,部門協調機制還不健全,生態修復治理資金不足、投入機制單一等問題,那么如何高質量完成礦山生態修復任務,同步提升發展“含綠量”和生態“含金量”呢?
對此,陳海霞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提高思想站位,扛牢“兩山”政治責任。要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切實壓實各級、各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瞄準礦山生態修復任務目標,全面、系統性修復礦山生態系統功能和結構,促進礦區可持續性發展。落實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生態環境賠償等制度。加大宣傳力度,多形式引導公眾參與監督和修復工作。
二是做好統籌協調,推動法制體系建設。推動礦山生態修復領域法制體系建設,建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工信、應急等部門協作長效機制,強化多部門經常性聯合執法檢查督辦機制,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同時,推動執法、司法機構與實施部門合作,建立常態化的執法與司法的工作銜接機制,推動生態保護公益訴訟的實踐,完善涉及生態保護訴訟的審理規則。
三是探索產業融合,推進生態修復創新。要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體系,樹立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產業化發展的礦山生態修復新理念,吸引社會各方投入,探索礦山生態修復與文化、康養、旅游、現代農業等多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產業科技創新,加快礦山生態修復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和新設備。
四是強化監督管理,提高依法監管水平。要進一步加強礦山企業規劃準入管理,全面實行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年度驗收制度,督促礦山企業嚴格按照生態修復方案邊開采邊治理,切實履行采礦權人礦山生態修復主體責任。強化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屬地管理職責,嚴格責任追究制度。提升生態保護修復監測管理能力,完善生態動態監管機制,綜合運用月度高分辨衛星影像和地理信息數據,通過省、市、縣三級管理平臺,對全省生態修復項目每一個修復圖斑位置、規模、進度及實地圖片實行動態跟蹤監管。持續開展礦山領域“強執法、防事故”專項行動,并建立常態化巡查機制,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防止因非法開采造成礦產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
五是拓寬資金渠道,籌措修復整治資金。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對廢棄無主礦山,生態修復治理資金需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積極督促礦山企業按規定及時足額繳存礦山生態修復基金,強化資金監管;增加土地指標收益注入,將符合要求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納入增減掛鉤實施項目,使礦山廢棄地復墾為耕地、林地,指標交易收益優先用于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大力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根據“誰修復、誰收益”的原則,積極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減輕財政資金壓力。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